全球黑面琵鷺數量上升,但橫跨香港及深圳境內的后海灣數量不升反跌,香港觀鳥會擔心日後北部都會區發展,會進一步影響生態環境。
台灣繼續為主要棲息地
香港觀鳥會今日公布《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2023》的結果,本年度全球黑面琵鷺在全球數目升達6,603隻,為歷年新高,較去年上升7.2%,即增加441隻。本年度普查覆蓋全球約130個地點,台灣繼續是最主要棲息地,約佔全球64%、即4,228隻黑臉琵鷺度冬,按年升幅為10.6%;中國內地錄得1,307隻度冬的黑臉琵鷺,約佔全球總數兩成,按年升幅為15.1%;南韓錄得54隻度冬黑面琵鷺,較去年增加17隻,按年增幅為45.9%。
日本度冬黑臉琵鷺數量下跌
反之,日本度冬黑臉琵鷺的數量則錄得下降,數量為610隻,減少73隻,下跌10.7%;而橫跨香港及深圳境內的后海灣只錄得299隻,較去年減少70隻,下降19%;與2021年相比,亦下降了11%,是過去10年第二低,只比2013年錄252隻增47隻。后海灣自2010年錄得歷屆普查最多的462隻黑臉琵鷺後,未見突破,自2016年起一直維持於300多隻的水平,今年更跌穿300隻。
會方表示,后海灣黑面琵鷺數量下降,對香港發出的重要警號,又指出,黑臉琵鷺主要在后海灣潮間帶泥灘、基圍淺水區、甚至有降水的魚塘覓食等。除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相對維持外,其他棲息地均面臨各種威脅,包括紅樹林擴張、魚塘濕地及緩衝區土地面積減少,均影響黑面琵鷺的棲息地。
黑面琵鷺對本港依賴減低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表示,現時后海灣不斷被侵蝕,除黑面琵鷺外,其他鳥群亦會受影響。加上黑面琵鷺在香港的數目雖沒有減少,但佔全球比例上不斷減少,反映其對香港的依賴一直減少。
促政府訂立保護法例
他指出《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的保育與規劃將決定后海灣濕地的未來,認為「北部都會區」有必要遵守「濕地保育區」及「濕地緩衝區」的保護防線。濕地保育公園系統亦須全面覆蓋國際鳥盟認可的「內后海灣及深圳河集水區」重點鳥區,並受到更嚴格的法規保護。政府亦須訂立保護法例、長遠保育策略及良好的土地規劃,如現時黑面琵鷺受人群侵擾和食物不足問題困擾,需考慮如何控制人群進入保護區及增加食物供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