啓愛共融社區中心創辦人傅雅妮(Elli)兒時飽受貧窮困擾,幸獲社工救助;幼時埋下助人種子,長大後的Elli亦決心拯救與自己身世相近的孩子,最終在2013年決定辭去安穩工作,成立慈善機構「啓愛共融基金有限公司」(J Life Foundation Limited),冀透過向深水埗基層家庭提供食物援助及教育,緩和當區與鄰近地區的兒童貧窮及跨代貧窮問題。Elli近月更開始營運商店「J Life Mart」,擺賣由機構捐贈的物資及低收入家庭製作的飾品,期望最終可令基層家庭自力更生,成功脫貧。
記者:姚秀儀 攝影:陳奕釗、部分由受訪者提供
事業看來一帆風順的Elli,其實兒時有過悲慘的經歷。Elli年僅3歲時與哥哥來港定居,母親卻無一同來港,居港的父親患自閉症,不懂照顧二人,年紀小小的她只能終日流連街上、地盤工地,拾取別人的剩飯充飢。一次Elli在吃剩飯時被社工發現,數天後她與哥哥便被送往孤兒院。
在孤兒院中雖然三餐不愁,但她坦言不快樂,更因而養成了一些小毛病,例如在「打雷閃電」的時候會怕得需要找地方躲起來、在全黑的地方會不敢動。對於兒時這些驚恐反應,已長大的她淡然地解釋:「可能係因為我最需要被人攬嘅時候,無人陪喺我身邊,無人拍吓我話我知唔使驚。」不過,亦因為在孤兒院居住的原因,令Elli學會遵守紀律,及為他人付出與分享,埋下日後助人的種子。
與街童同住 導人向善
Elli十歲時,母親獲批來港,她與哥哥亦離開孤兒院。因家庭經濟問題,她中五畢業便已踏進社會工作,但卻沒有放棄進修裝備自己,最終成為機構的市場營銷經理。在外間認為她事業有成之時,Elli卻毅然放下工作,成立慈善機構「啓愛共融基金有限公司」,並親身在深水埗街上接觸街童,與他們熟絡後,更開放自己的家園,予有行為、紀律或家庭問題的青少年居住。
但Elli這名「非常家長」會與他們一同煮飯、彈結他、打機,透過陪伴去「感化」他們,而非只是一味以高壓管治,Elli笑指,在他們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其實好多時佢哋係因為孤單,或者無人理,先會變成咁(街童)……我諗如果當初無人幫我,我可能都會做街童。」她認為,要令他們走正路,比起其他教育措施,與他們同住的成效更高,「你要令佢斷六親咁,唔好再畀佢哋接觸以前嘅朋友,所以得同住先可以影響到佢哋。」隨著需要幫助的人漸多,Elli其後合共投放數百萬元積蓄,分別在2012年及2013年開設青年中心,及家庭服務中心,透過向街坊會員提供食物援助及教育,冀改善他們的生活狀況及助他們自力更生。
Elli把扶助深水埗基層街坊的責任扛在肩上,走了差不多7年,這些年間Elli亦有想過要放棄,「頭嗰半年多體力勞動,我曾經因為搬25公斤米行樓梯整親腰,有諗過自己係咪行錯路。」期間輾轉苦思了兩星期,後來竟有大企業高層主動致電她,稱認為她所做的事很「落地、有意義」,詢問她是否有需要,可以出錢資助她聘請兩名員工。這通電話令Elli知道自己所做的事獲賞識,終有動力堅持下去。至上月,Elli成功在深水埗大南街附近開設門市「J Life Mart」,擺賣由機構捐贈的物資及低收入家庭製作的飾品;除了Elli,店舖目前由3至4名低收入婦女負責日常營運,Elli會向她們支付時薪,幫補家計。
傅:多勞才會多得
啓愛與其他慈善機構不同,Elli與街坊並非施與受的關係,而是平等的概念。Elli指,她當初在深水埗「插旗」時,眼見不少街坊已自我標籤,「覺得因為佢哋窮,所以政府派我嚟serve(服務)佢哋,佢哋當自己係guest(客人),認為唔需要付出任何嘢就可以得到物資。」她強調,機構提倡的是助人自助,街坊必須多勞才會多得,舉例部分婦女會主動協助搬運物資、清潔社區中心等,經濟上越有需要及越用心服務的街坊,得到的物資才會越多,期望可培育她們建立「自力更生、助人自助」的觀念。
訪問完畢,Elli領著記者前往「J Life Mart」參觀,由開舖、清潔、收銀、執貨均由中心婦女的一手包辦,Elli悄悄告訴記者:「佢哋做得唔錯,但仲要再train(訓練)多幾年,依家仲係成日會short數(找多錢)!」語畢,她不禁失笑,言談中沒有絲毫怪責她們的意思。
或許,幫助基層真正方法一如Elli所做的事——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有將基層市民從自怨自艾的旋渦中拉出來,授予他們謀生技能,積極計劃未來生活,才是真正可持續的扶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