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早前立法會通過撥款54億元予已陷入長期虧蝕的海洋公園,還是被譏為「二世祖」的劉鳴煒正式升任為海洋公園CEO,皆在坊間惹起爭議。尤其是在海洋公園重開後,劉鳴煒建議在海洋公園內露營作「森度遊」、在水族館做瑜伽,更被人批評「堅離地」,完全解決不到當前困局。但在眾說紛紜之間,為何我們不向曾經陷入經營困難的日本大阪環球影城借鏡?
雖然同樣受到疫情影響,然而大阪環球影城在2020年公開營運的新園區「超級任天堂世界」備受注目,再加上食正熱潮的《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精品區,幾乎所有分析員都深信,能夠阻撓環球影城重獲盈利就只有仍在實行的隔離令。反觀海洋公園卻早在武肺爆發前,就早已陷入虧損經營深淵了。
可是大阪環球影城並不是一帆風順。在2010年前後,它也曾遭遇過經營困難,而前環球影城行銷主管森岡毅更特地為他扭轉敗局的心得寫成兩本著作:《日本環球影城谷底重生之路》和《日本環球影城吸金魔法》。不少評論員大談香港經營主題公園的困難時,認為海洋公園機動遊戲、水族館和節日祭典本質上互相矛盾、加上迪士尼拉走人流,前景已無任何希望。但我想森岡毅的經驗,仍是有不少地方值得借鏡。
森岡毅開宗明義提到,在他接手環球影城時發現最大一個問題,是舊有的管理層常常執迷於自身為一個「電影主題公園」,認為一切與主題無關的活動和設施都只會將主題模糊掉;此外又認為只要不斷投入資金開發機動遊戲,自然就能吸引參觀人流。但這些花費鉅額金錢的設施一個又一個地失敗,造成環球影城陷入長期虧損的旋渦。
聽起來是否很熟面口?因為這些亦正正是目前海洋公園的問題。沉溺於不停開發新園區這種想法,森岡毅稱之為技術驅動(technique driven):因為沒有顧及消費者的感受,新設施變成高成本高風險的投資,失敗率高據不下。主題樂園要獲得成功,還是要有顧客驅動(consumer driven)的覺悟,在作任何擴建、翻新決定之時,要問的問題是「他們真的想要這種東西嗎?」而假若答案是「Yes」的話,那就有不惜工本實行的價值。
450億日圓建哈利波特魔法世界
好像當日環球影城下決心孤注一擲、花費450億日圓興建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就是由於森岡毅在奧蘭多環球影城片場時,看到有小朋友為即將落成的哈利波特場境感動至大哭的一幕。那我們要問,當日海洋公園管理層提出106億港元的擴建計劃,有讓香港人產生一種「啊!這個完成後我一定要去!」的感動嗎?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講師阮穎嫻曾撰文〈從海洋公園看香港的黃昏〉嘲弄相比起哈利波特,海洋公園只有「猶如監躉的威威司令」,以至難以靠紀念品賺錢,其實這是一種不明就裡的外行批評──要知道環球影城本身絕大多數的版權合作原來都不是屬於他們的,例如《哈利波特》這個品牌就是從迪士尼手上搶回來的──反正都是搶,海洋公園當然可以加入競爭。
再說,海洋公園真的沒有努力爭取過和受歡迎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合作嗎?像去年「海洋公園夏水戰」就找了日本國民級動漫One Piece合作舉行了一個大型Crossover活動,足證樂園並非甘於只剩「猶如監躉的威威司令」。問題卻在於這次夏水禮捉鹿卻不識脫角,只形式性質豎立了幾個One Piece展覽品,再找幾個臨時演員Cosplay當中幾個角色就算數,完全沒有參考到同樣和One Piece合作的環球影城,如何把整個活動升格成一個大型水上舞台劇,最終甚至成為一個遊人爭相前往環球影城的理由。
海洋公園的問題並不在於入場費太貴,令一般家庭缺乏前往的慾望:那些買機票前往大阪環球影城觀光的香港遊客,有嫌過貴嗎?也不在於香港容納不下兩個大型主題公園。森岡毅就說過他在策劃環球影城經營策略時,就是要把「環球影城距離迪士尼500公里不會構成競爭」的安逸感消除,將環球影城從「關西主題公園」升格為「全球旅遊焦點」,才能獲得今天的成功。
海洋公園也不缺乏資金投入:除了新近開張、花費達6,000萬的動物新展館「小狐獴與大象龜之旅」,他們也從長年受歡迎的哈囉喂活動獲得靈感,花費過億邀請國際專家設計出大型晚間匯演「光影盛夜」,意圖開拓夜間市場(只是反應不如理想)。更何況森岡毅在環球影城最得意的兩項功績,就是在預算極其有限下把過山車改裝成倒頭逆行,以及在2011年舉辦萬聖節大型巡遊──沒錯,海洋公園哈囉喂的成功方程式,甚至要比環球影城早上許多呢!
歸根究柢,海洋公園最大的問題還在於缺乏一個有分量的策展人。我認為海洋公園董事局主席和副主席皆為非受薪崗位,才會令其淪為政治酬庸,連劉鳴煒此等無經驗者都能得到任命,上任後亦只視之為義務工作而未有全情投入其中:森崗毅說他每年都會花上一半時間在樂園流連,而我相信劉鳴煒絕不會這樣做。與其花上百億毫無目標的擴建,倒不如先拿一兩億從全球高薪挖角主題樂園頂尖人才,取代「免費的」劉鳴煒還來得更有希望。
文:Henryporter (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