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7-01-06 06:00:00

【觀察】當自由貿易不再是普世價值

分享:
世界各地均有反自由貿易的聲音。

世界各地均有反自由貿易的聲音。

【觀察】自從經濟學家大衛李嘉圖與阿當史密大力提倡後,自由貿易幾乎成為了近代文明的「普世價值」:雖然或有若干保護主義或由增加關稅而引起的貿易戰,但整體而言,世界還是堅定朝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逐漸拆除、藉著科技技術進步而促成的全球化發展下去。然而,2016年脫歐成功、鼓吹貿易保護主義的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卻被認為是一種「反潮流」發展,究竟背後反映了甚麼原因?

 

讓國與國彼此專門生產自己擅長的商品,透過專業分工促進產量提升和價格下降,然後再藉由相互貿易而得享整體產量上升的好處,這幾乎已是經濟學界的常識;然而經濟學家Bryan Capland於其著作《理性選民的神話》的研究指出,美國普遍選民長久以來總會高估保護主義、限制自由貿易會為他們生活帶來的好處,以至由列根、老布殊及克林頓必須在任內以「暗渡陳倉」的方法促成北美自由貿易協定(NAFTA)的各種修訂。所以特朗普與希拉莉在總統競選時皆在不同程度上反對跨太平洋夥伴關係(TPP),可謂這種抗衡民意的延伸。

adblk6

 

 

得益的不一定是選民
但事實上由英國脫歐公投開始,一直到Bernie Sanders與Trump持續從左右兩翼夾擊象徵傳統經濟價值觀的Hillary,都反映出即使「自由貿易提高整體利益」的說法是對的,但卻不代表得益的是選民本身。這或可分四個層面來講:


第一,得益是另一個時間的人,卻不是你。自由貿易促成分工化而進一步提升產業雖然是必然結果,但卻需要時間。可是在這個產業整合的過程中,必然有部分民眾或產業的經濟情況首當其衝受到打擊。當然你可以安慰他們說最終也能藉「造大個餅」而獲益,可是沒有人願意在最初的階段就成為輸家。


第二,得益的是另一個階層的人,卻不是你。財富高度集中,是這一波貿易全球化的特徵。由工廠自動化、一直到投資和利潤都操縱在跨國企業與金融投資機構手上,過往在八九十年代備受推崇的滴漏經濟學(trickle-down economics),如今已被諾貝爾經濟學得主Joseph Stiglitz提出的1%比99%所取代,意即因自由貿易帶來再的多得益,也不會有多少流往中下階層手上。


第三,得益是世界另一邊的人,卻不是你。不少評論指出特朗普的保護主義將為世界經濟帶來重大打擊,問題是全球化持續將各式各樣的工作和生產線移至海外,愈來愈多美國人認為這變成了一個取捨:一邊是犧牲美國本土工人利益促成了世界經濟的發展;另一邊卻是只要保得住美國工人飯碗,那管世界經濟衰退成怎樣。雖然已有不少經濟學者指出,一旦美國建立貿易壁壘,對美國本土經濟的傷害可能更甚於因此回歸國內的工作數目,而且某些工種無論任何情況下都不可能回歸美國;但似乎愈來愈多美國人認為,反正全球化繼續下去自己的工作都保不住了,來個「釜底抽薪」情況也不會更差。

adblk7


第四,得益是能在技術勞動市場站穩的人,卻不是你。全球化促進資金更容易集中、加上長期低息環境,都鼓勵了生產商作資金密集式投資,全速向機械自動化發展。這趨勢將令大量製造業崗位消失,只剩下少數高技術工人仍能留在工廠內,其餘就會大幅流向尚未能被機械人取替、待遇卻因成本考慮而持續低迷的服務業。反對自由貿易雖然不能阻止這個趨勢,但隨著保護政策令規模經濟的效益下降、窒礙資金流動,也有人會認為這多少能減慢機械自動化取代人手的速度。

adblk8

 

 

最終必然站到對立面
上述的幾個想法,當然不少都只流於短視和片面,很多時事評論員和經濟學家甚至以「愚昧」總結之。可是很少人進一步分析的是,為何這班選民卻持續作出違背理性的選擇呢?美國作為一個已發展國家,再不如過往般以強勁的經濟增長來舒緩財富不均的不滿固然是原因之一,但最重要的原因卻是,由分析員到傳統政客一直抱著貿易自由化的「最後答案」是正數、整體得益有增長就可以了,卻不明白那些受損失的、在全球化過程中感受不到益處的團體和群眾,在持續受到漠視下,最終必然站到對立面。

adblk9


當自由貿易不再被視為普世價值時,管治階層必須對全球化下的輸家賦予更大的關注、透過拉近貧富的福利政策、扶植更多讓勞工階層在新時代仍能成功轉型的產業,否則「玉石俱焚」將成為愈來愈廉價的選擇。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https//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

【限時激減】800 amFUN 2盒!1200 amFUN 4盒!

新谷酵素益腸活酵素限時激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