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7-08-18 06:00:00

[觀察]藉船灣填海建議檢視香港水務政策

分享:
船灣淡水湖。(資料圖片)

船灣淡水湖。(資料圖片)

輸港東江水管道。(資料圖片)

輸港東江水管道。(資料圖片)

[觀察]香港大學科斯產權研究中心早前建議,透過填平船灣淡水湖額外增加一千二百公頃土地,以提供的30萬個住宅單位,引起社會激烈討論。贊成者指出香港一直有購買東江水過量問題,且填平淡水湖亦可透過增加海水化淡設施來彌補;反對者則指淡水源是香港生死存亡問題,船灣淡水湖絕不能作為解決房屋問題的代價。但進行各種判斷之先,這也是一個好機會讓大家重新檢視香港水務問題。

香港水務的第一個迷思,就是有關購買「過多」東江水的問題。目前香港政府向廣東粵港供水有限公司(簡稱粵港供水)購買的供水費用高達47.78億元,平均每立方米水價比十年高出一倍。不少政客與評論員都指目前的「統包總額」,亦即只能一次過定額購買而不能按實際需要調整買水量,有浪費食水之嫌;所以特區政府應該爭取減少買水或彈性買水云云──這明顯是搞錯了方向。

adblk6

當中最大的謬誤是沒有搞清港府與粵港供水之間的博弈選擇:即使撇除了所有政治因素,就特區政府而言,放棄東江水的唯一可能性就只有發掘出另一個同樣可靠而便宜的水源,但除了大肆興建海水化淡設施已別無選擇;那麼在粵港供水這間企業看來,只要把東江水價格定在比海水化淡成本差不多的水平,港府已別無選擇下唯有接受。

再進一步,因為興建海水化淡設施需時帶來額外的時間成本,所以定價還可以高一點點,這就是為何「統包總額」的買水量,總比香港實際需要高出一截──既然目前粵港供水經已能夠自行調節東江水的輸港額度,免除了「倒水落海」的浪費問題,但擬定一份能彈性供水額的新合約又有何難?這明擺著就不是按水計費,而是一筆過的「東江水營運保養費」、甚至乎直接點講是保護費哦!「統包總額」強迫港府買額外東江水的真正原因,其實是要把水費攤分於其中令其看起來沒那麼礙眼,以2015年數據為例子,實際平均每立方米價比起政府公布的還高出7.3%。


「供水自主」僅口號
此外坊間又有另一種說法指,增建海水化淡設施,長遠能爭取少買東江水、甚至因減少東江水依賴而增加議價能力,這也是捉錯用神。正如前面也說過了,目前東江水佔香港食水需求達七至八成,除非港政府海水化淡產量真能增加到足以取代前者,否則產量增加至兩成又好、三成又好,粵港供水把價錢一加,你還是別無選擇的乖乖接受──以目前香港海水化淡產量全開都只能滿足十分一供水需求計算,除非能增加多七、八倍化淡量,否則根本沒有影響議價能力的作用。所以很奇怪,很多本土派支持者在政府宣布興建第一座海水化淡廠後,都覺得「一天都光晒」,卻完全沒有再跟進第二三四間甚至再往後興建的海水化淡廠選地和可行性,結果所謂爭取「供水自主」,原來只是聊以自慰的口號而已。

adblk7

那海水化淡以至保留看似多餘的水塘究竟還有何意義呢?卻在未雨籌謀。水務署在2013年預計最快在2021年出現用水短缺,原因並不止於人口增加或服務業用水需求急升的問題,更在於珠三角地區同樣受著用水需求增加的壓力。在可見將來,東江水供應過多慢慢會變成一個偽命題,反而提高供水自給自足比例以令粵港供水更有餘裕去應付其他城市的用水需求、以至預防林超英口中可能來臨的大乾旱,才是興建海水化淡廠的戰略考慮。

可這也不代表船灣淡水湖絕不能碰,因為這從來都是成本與效益的考慮。大前提是假若科斯產權研究中心能先解決保育問題後、再證明船灣淡水湖對於香港未來水務政策而言是一個多餘的存在,又或者能提出一個取代淡水湖現有儲水功能的新方案,也未嘗不是一個能夠討論的方向。

adblk8

船灣淡水湖目前儲水量達2.3億立方米,而將於2020年落成的海水化淡廠,即使全面投入運作亦不過能供應接近1億立方米的淡水;雖然我們不可能直接將化淡量與儲水量作直接比較,但假若我們相信香港未來的耗水量將會愈來愈多,而東江水原先承諾我們的最高供水上限──每年11億立方米,將有可能被其他城市瓜分掉,那如何填補這個儲水缺口,當然是一個必須回答的問題:只可惜這份報告完全未有認真作這方面的探討,也難怪招徠一片責難聲。

一個人可以忍受昂貴的居住成本以至惡劣的居住環境,然而水源卻足以影響由個人以至政權的生死存亡;由香港科斯產權研究中心、一直到政客、時事評論員以至本土派支持,一天未能對此有所領悟,那對於與水務政策相關議題上的判斷,就難免會有缺失。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 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 )

adblk9

# ## # # # #

amJetso請食南記堂食一人牛乳火鍋 立即按此參加👇

amJetso請食南記堂食一人牛乳火鍋  立即按此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