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18-04-25 06:00:00

{觀察} 金管局「狂掃」港元 何須大驚小怪

分享:

自4月12日港匯首次觸及弱方保證開始,金管局已多次入市回購港元,規模以百億計。不少財經記者、財經專欄作家以至時事評論員,皆就這輪回購行動作出不同的分析和報道,但由於內容太過技術性,一般人很難理解全局之餘,亦很自然會出現誤解和恐慌。最常見的看法就是對於金管局回購港元所造成的外匯儲備枯竭恐慌、以及認為這是政府與銀行合謀壓低利息以炒高樓市的陰謀。本文會先在前半部分解釋整個過程的來龍去脈,再在後半部分破除各種迷信。

 

聯繫匯率令港元與美元掛勾。

聯繫匯率令港元與美元掛勾。

一切要由聯繫匯率開始講起。聯繫匯率令港元與美元掛鈎,令港元於美元於任何時間都能以7.78左右的匯率進行兌換,這都是我們在教科書學到的事情。可是掛鈎不單止於在幣值上,也同時能應用於利率上。假若美國息率上升,而香港並不跟隨的話,理論上持有美元就更有利可圖;而不像其他外幣,港元轉為美元的風險接近零(大前提是你相信聯匯不會脫鈎的話),於是這誘因將持續令市場有人拋售港元兌換為美元作套息行為,結果市場上過多的港元就會令港元匯率持續下跌,最終觸發金管局回購市場港元。而當港元流通量少至一個地步,迫使銀行借貸港元的成本上升而唯有加息,這就是美元港元利率一致化的過程。

然而現在香港卻出現了一個特別情況,就是即使美元加息,港元卻遲遲未有跟隨,為甚麼呢?在此我們要明白,不同於美國擁有聯儲局議息機制,有中央機構調控加息減息,金管局只能以間接方式影響息率。自從金融風暴後,金管局就訂立了強弱兩方保證,為回購港元劃下了兩條「紅線」:只要港元兌美元匯率觸及7.75或7.85,金管局就會入市回購或拋售港元,但目前的問題就是,明明美國已加息多次,息差愈拉愈遠,可是港元匯率卻遲遲尚未跌至弱方保證,直至兩星期前才終於「歷史性觸及紅線」,這才是關鍵所在。

有關港元「水浸」,但匯率卻出奇地有支持,至目前仍沒有明確答案。其中一個說法是香港目前經濟仍被大多數人睇好,因此對港元仍有一定需求而令其有若干承托力;另外亦有人認為,1厘左右的息差其實並沒有我們想像中吸引,所以拋售港元的速度比預期中慢。當然金管局也不是完全沒有自己的貨幣工具,因為它可以透過在市場發行如同短期債券的外匯基金票據,供市場以港元購買。在去年金管局就曾多次增發以百億元計的外匯基金票據,變相減少市面流通的港元量而達到「收水」效果。只是過去金管局並沒有明確解釋增發或回收票據的準則,甚至多次強調增發票據只為「迎合市場需求」,但這反而令市場更加迷惑。

在把技術性的基礎都說明過後,接著我們就可回應一下坊間的各種質疑。首先最多人擔心的一定是外匯儲備因回購港元而不停流失問題:執筆時金管局已動用超過500億儲備回購,而香港的外匯總儲備雖有17,000億,但難保沒有耗盡的一日?我只能說這種擔心是杞人憂天,因為目前回購港元的主要原因是由於息差的誘因,這種誘因最終亦會隨著銀行加息收窄甚至消除息差而消失。而所謂銀行「水浸」與否,我們也有一個參考標準,就是銀行體系結餘。自從政府干預後,銀行體系結餘已逐步由1,800億收縮至1,200億左右,只要再縮少多幾百億,借貸的成本就會迫使銀行調高同業拆息,所以今次所謂「走資」的規模根本是茶杯裡的風波。
 

合謀壓低利息之說荒謬
此外,有指這是地產霸權與金管局合謀,嘗試壓低利息支持高樓價的說法也是十分荒謬。之前早已說過金管局並沒有議息權,所以最多只能影響港元加息過程中的「潤滑性」而已。其實金管局若持續增發外匯基金票據,那目前流通的港元就會更快被抽乾而促成加息;但即使撇除市場是否有足夠需求全數吸納增發票據,我們面對的選擇是,究竟一個早一些而緩慢的加息步伐,還是遲一些卻急促的加息步伐對香港人好一點?有人說若息口慢慢上升而非一下子加息太多,會減少市場衝擊;作為供樓人士,卻會希望加息愈遲愈好。但無論如何,港元息率最終必然會與美元睇齊,這是任何霸權都不能改變的事實。

最後,但亦是最重要一點,就是無論金管局的回購港元的規模、息差的幅度、其實對香港都只會帶來很輕微的影響。有時事評論員擔心陳茂波、陳德霖的能力未必能應付國際炒家,但其實聯繫匯率經多年改進後,基本上已等同一套自我防衛機制,技術官僚能介入的地方其實相當有限。又金融分析員指目前已有疑似當年索羅斯一邊沽空港元挾息、一邊沽出期指的「雙邊操作」,這簡直是天方夜譚:要知道當日「任一招」要將拆息挾至300厘才讓股市崩潰,如今息差才只有1.25厘,影響簡直是蚊髀和牛髀之分。又假若真有此事的話,相信此報道翌日恒指急升500點,已令此「大鱷」損手離場。港元在將來會被狙擊、樓市股市會崩潰嗎?或者會,但肯定和這次金管局「狂掃」港元無關。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

入App免費換走健康產品

入App免費換走健康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