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的「良心劏房」建議,有待研究。(資料圖片)
林鄭新班子上場,其中一個焦點自然在如何解決市民最關注的房屋問題上。新任運輸及房屋局長陳帆似乎有備而來,在一場探訪劏房戶再感觸落淚的公關騷後,就直截了當承認現屆政府無力在短時間內解決公屋短缺問題──這比梁振英與張炳良指自己任內房屋供應量「超額完成」是老實多了。但作為局長,總得就目前困局有點交代,於是就提出了所謂「良心劏房」與「同屋共住」兩大概念。
簡單來說,它們是透過籌辦一些類似中轉屋或從前臨時房屋區質素的「次等公屋」,讓長期未能上樓的公屋輪候者可以稍為改善居住環境,或低於市價租住類似的劏房單位。陳帆的想法是既然業主將大單位劏成劏房出租「謀取暴利」,倒不如直接由政府做業主,以「成本價」出租消除了業主剝削;但與此同時,又因為這些劏房有管理上的困難,於是又想到將責任交予非牟利社福機構,再透過公開籌款籌集改裝間隔與裝修費用云云──同場何喜華指出社協亦曾作出一個試驗計劃,先租入一個過萬元的500呎單位,將成劏成四個後以2000元租予貧窮戶,讓他們節省近半租金。
要檢視這個政策的可行性首先要問,與其搞「良心劏房」為何不直接起公屋?這除了因為覓地以至興建需時,見縫插針將各區零散的單位改裝成「良心劏房」,明顯較為靈活、改裝時間亦較短。但假若舟車勞頓花費一大輪功夫,結果卻只是為了讓每個劏房戶節省兩千多元租金,那直接發放金津貼進行補貼不是更省事嗎?從另一角度說,「良心劏房」如果是憑空增加了一個劏房單位,那最少能透過增加供應舒緩了短缺問題;但由於將大單位改裝成劏房除了金錢成本,還牽涉了各種消防與建築條例問題,結果社福機構從成本效益考慮,最終必然是直接租用現成的劏房再將其轉營成「良心劏房」──那繞了一大個圈,也還是和租金津貼所產生的效用沒有大分別。
再者,目前陳帆初步計劃只會有一百個左右的「良心劏房」,杯水車薪之下也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受惠:既然如此,以現金津貼不單省掉了「良心劏房」繁複的改裝與管理成本,受惠者數目也能更容易地增加。當然也有人質疑租津指若劏房單位數量不變,只會令業主更有意欲加租以抵消掉津貼效果;更甚者由於租金津貼始終存在門檻,受津貼的貧窮戶由於增加了在租賃市場的競爭力,最終只會令沒資格申領租津、收入稍高的貧窮戶成了新的受害者。
或致轉換剝削對象
可是話說回頭,租金津貼帶來整體租金上升,若能藉此吸引更多業主將原先空置單位放租,最終也會達成增加供應的效果;而且搞「良心劏房」變相令中型單位的供應減少和售價上升,最終也不過將剝削對象轉成了有能力購買這種單位的中產而已。說到尾,都是一種得益者與受害者的取捨問題。拒絕考慮租津而寧願疊床架屋搞「良心劏房」的真正理由是,因物理條件限制而供應有限的「良心劏房」,投入資金始終有限;但租金津貼卻能夠輕易地讓數以萬計的貧窮住戶受惠,牽涉大量公帑,所以說穿了,陳帆也不過是個小心眼的局長而已。
但「良心劏房」所招引的抨擊還遠遠不及陳帆的另一個構想:「同屋共住」,亦即設立一些各住戶擁有私人房間、然而卻需要共用廁所浴室以至公共空間的單位。有時事評論員立刻撰文批評這是「由劏房倒退至難民營」,認為截停新移民來港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漂亮話其實所有人也懂說,但重點從來都是即使特區政府未能完全掌握單程證審批權,並不代表所有政策就可以丟下不管。
大家都要面對一個現實,就是已有大量的劏房戶本來就住在需要共用廁所浴室公共空間、衛生條件惡劣的環境,甚至「棺材房」已不能稱之為一間房。政府以至社會之所以會默許這些不人道住所存在的原因,是因為明白一旦嚴打棺材房,貧窮戶就立刻處於無家可歸的情況。假若陳帆真能認真問題核心所在,興建或改裝一定數量「同屋共住」單位以作為香港居住條件的底線、雙管齊下嚴格取締棺材房,再將居住環境最惡劣的市民轉移居住至此,那才真正為趕絕不人道居所創造了客觀條件。
只可惜香港人總是在錯誤的地方濫情,他們一邊會大聲反對政府令居住條件倒退;另一邊卻無視愈來愈多香港人住著連「難民營」也不如的境地。本來陳帆就沒有大刀闊斧改變香港房屋政策的勇氣,加上民粹之下,「同屋共住」計劃就算最終沒有撤消,也只會變成「四不像」,那真的是唔做好過做了。
文:Henryporter(博客無神論者的巴別塔作者、面書:www.facebook.com/henryporterbab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