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入境處將簽發新一代智能身份證,雖然香港開埠逾百年,但香港身份證其實自1949年才開始簽發,但為掌握人口發展及更新身份證防偽特徵,政府幾近每隔10年便更換一次。
香港在1949年之前無作任何人口登記,港英政府至1949年以簽發身份證的方式,開始登記人口,當時簽發的第1批身份證是用硬質的紙張製造(小圖),證上沒有顯示期限;至60年開始,政府重新登記人口,並簽發膠面身份證,其最大特色是男女身份證的顏色不同,分別是藍色和紅色,正面載有持證人的相片及拇指指模,個人資料則載於背面,同時首次簽發兒童身份證,面積較成人證細,並沒有持證人全名。
政府於1973年推出新的膠面身份證(大圖),成人和兒童身份證皆採用同一式樣,取消手指模,但加入出生地點。
直至1983年,入境處為全港居民分批更換高度防偽的電腦身份證。第一代電腦身份證由帶有防偽水印的先進保安紙張製造,持證人的資料由電腦以噴墨打印機編印,相片經影像處理印在證上,再加上塑膠硬膜而成。於1987年開始,入境處為市民分批換領1種可以跨越1997年7月1日的電腦身份證、即第二代電腦身份證,主要不同是英式徽號由另一圖案所代替,並分為「香港永久性居民身份證」及「香港身份證」。現時市民所持有的智能式身份證,是政府於2003至2007年起簽發,具備多種用途及採用一套新的電腦支援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