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城關注房屋供應有何新猷,特首林鄭月娥昨發表施政報告時強調,未來10年已覓約350公頃土地,可建33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比去年公布的估算略多1.4萬,足以滿足30.1萬公營房屋的需求;冀釋放新界土地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發展局正處理3宗涉23公頃私人地,料可建逾1.2萬個公營房屋單位。政府消息指,為應付今後5年近25萬建屋量,正研究於設計階段就外判予承建商負責,惟部分地質複雜的地皮,或仍須由當局負責前期程序,以確保質素及效率。
根據施政報告,當局爭取於未來10年準備約170公頃土地,透過賣地及鐵路物業招標興建約10萬個私人住宅單位;政府積極推動大坑西邨重建項目,落成後可提供1,300個重置現有租戶的單位,以及2,000個由市建局發展的「港人首置」單位。茶果嶺、牛池灣及竹園聯合村3個寮屋區重建項目,當局將公營房屋量增約四成至8,700個單位,最快2029年入伙。
林鄭月娥指,基於公屋資源分配須公平,故不會重推「租者置其屋」,而大量舊屋邨將重建,現時正檢視重建樓齡約60年的西環邨及馬頭圍邨。政府消息表示,兩個舊屋邨現時分別有600及2,000個單位,重建後可增加至1,100及4,000個,料西環邨居民可重置於附近的加惠民道;馬頭圍邨料須分期重建,第一期居民料可於2027至28年遷入附近的土瓜灣道。
至於基層市民最關切的過渡房屋,政府消息預期2023年可落成原訂1.5萬個單位,政府將增撥33億元再資助5,000個過渡單位,現時已獲多個土地擁有人參與,涉約5至6個項目,主要集中屯門、元朗、古洞,佔地最大的項目可建約千個單位,而位處市區相對較細的地則約200個單位。
基層憂居住期太短
施政報告透露,未來10年將可興建約33萬個公屋單位。但有居於劏房10年、輪候公屋逾3年的張先生批評,有關建屋數字「都係講返以前講嘅嘢」,又指自己已輪候公屋3年,考慮申請過渡房屋,惟坦言擔心2年居住期限到「都未排到公屋」,屆時又要再住劏房。
關注基層住屋聯席回應指,未來5年公屋供應未見改善,雖然樂見政府增設5,000個過渡房屋,但現時仍有租住期限,望政府可「拆牆鬆綁」放寬期限,以配合公屋落成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