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2017-03-16 06:00:00

木偶夢 再遠也要追

分享:

關於木偶劇的故事,難免想起意大利兒童文學作品《木偶奇遇記》,縱然此故事已逾一世紀歷史,甚至木偶戲觀眾現已所剩無幾,但老木匠與小木偶的「父子」情,至今仍然影響著無數人。時代在變,人心不變,或者港人早已遺忘,曾幾何時曾牽著父母手去看木偶戲,或是已忘記當年多家五星級酒店曾頻頻上演經典木偶戲,但對資深木偶戲演員兼「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總監黃暉而言,一切就如昨日般歷歷在目。
文:Wing 圖:蘇文傑
 

傳統木偶戲以木偶類型分類,但亦有部分劇目如《嫦娥奔月》,加入掌中木偶、杖頭木偶及皮影等不同元素。

傳統木偶戲以木偶類型分類,但亦有部分劇目如《嫦娥奔月》,加入掌中木偶、杖頭木偶及皮影等不同元素。

皮影戲的由來,多年來眾說紛紛,傳說漢武帝思念已逝的妃子李夫人,一名巫師為安慰他,於是按李夫人容貌,利用獸皮剪出其剪影,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

皮影戲的由來,多年來眾說紛紛,傳說漢武帝思念已逝的妃子李夫人,一名巫師為安慰他,於是按李夫人容貌,利用獸皮剪出其剪影,用燈光照射到布帳上。

木偶之鄉
「只要還有一個觀眾,我都會繼續表演下去。」自17歲開始學習木偶藝術的黃暉,目前是香港偶影藝術中心總監,他出生於以扯線公仔聞名世界的木偶之鄉——福建泉州,自小便愛上欣賞木偶劇;這個市鎮多年來培育了多位知名木偶劇表演大師,其中一位就是黃暉師傅黃奕缺,而他亦繼成其師的靈巧指功,擅於表演提線木偶劇。不論世界各地,木偶劇一般以木偶類型分類,常見的有提線木偶、掌中木偶、杖頭木偶及皮影戲,當中以提線木偶技巧最高,「這種木偶在4種當中最「完善」,頭、身體和四肢齊全,連手指頭都有,表演者可透過扯線操控。因為表演動作細緻,因此要操控的線很多,很難掌控,尤其是室外表演,一旦刮大風便會影響演出;而4種當中,最易操控的是掌中木偶,因為它的身體造得很闊,因而俗稱布袋戲,利用手掌和手指操控演出,較易掌握技巧。它的動作比扯線木偶快和靈活,大部分劇目都包含對打和雜耍情節,適合初學者。而杖頭木偶,以前俗稱手托木偶或揸頸木偶,亦是較易操控的木偶類型。」他指,早期的杖頭木偶沒有身體部分,觀眾只能看到頭及上半身,及至現在的改良版,依然沒有下半身,「表演者通常執著木偶的頸部操控,因此俗稱揸頸木偶。」


未學提線 先學提偶
「要成為木偶劇表演者,4款木偶都要識玩,我最初先學提線木偶,不久便開始學掌中木偶,至七十年代末,師傅派我到湖南學皮影戲和杖頭木偶。」提到學藝,現時由黃師傅營運、位於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的香港偶影藝術中心,多年來均定期舉辦課堂,培訓新一代木偶劇表演者,更會邀請內地名師來港交流,跟學員分享心得,「現在的教法很難跟以前一樣,當年在家鄉學藝,我先學提線木偶,當時師傅要大家先練臂力,每日練習提木偶,不能動。」他指,從前的提線木偶表演,劇目的演出時間比現在長很多,尤其經典劇名更是長逾一小時,「上一輩的木偶大師,隨隨便便都能提著木偶數小時,絕不手軟。由於演出提線木偶劇,必須穩固地操控木偶四肢,扯線時不能太高或太低,否則便會雙腳離地或手腳伏在地上。我學師時就是先學提木偶,練臂力,一提就是數小時,感受和熟悉木偶踏台板的感覺。」黃師傅指,提線木偶劇表演的精要,在於表演者十指對線的掌控,因此一切都要從臂力練起,還要練習指頭扯線的力度,每根手指都影響著木偶的動作,「提線木偶有16條固定線,如手線和腳線等,我們會因應表演動作而增減,一般都有二十至三十多條。」


在夜總會表演的那些年
扯線木偶藝術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已傳入香港,不少木偶劇大師都在當年隨劇團來港「搵食」,而黃師傅當年亦是隨師父來港定居工作。雖然木偶劇屬於傳統中國民間藝術,但在全盛時期,劇團的演出卻相當「hi-end」,「七十年代時,我們有7年都在美麗華夜總會有定期表演,演出《大名府》、《武松打虎》等經典劇目,亦曾在文華東方酒店、香港喜來登酒店、海運大廈、尖沙咀新世界中心(現已拆卸)、愛丁堡廣場及置地廣場等場地演出,每星期都有固定表演。」從每日騷接騷,演變至每年只有零星數場演出,黃師傅說時不禁慨嘆,在香港實在難以追夢,「現在一年的演出場次平均只有數十場,大部分都在學校、海洋公園或康文署安排的戶外演出,節慶時便在商場演出。」從八十年代末起,本地的木偶劇團發展已不及早期蓬勃,許多演員因開工不足而紛紛轉行,「我來港時其實是全職表演者,但到八十年代末都要找份正職,沒辦法,要生活嘛,到九十年代中再重新投入,專注於劇團工作。」


全人手造
跟黃師傅一邊聊天時,他雙手從未離開過身旁的提線木偶,這些懸在半空的木偶,每個都以白布遮臉,但仍隱約可見其臉上的小小「疤痕」。雖然木偶劇在香港已發展數十載,卻沒有專門製作木偶的本地師傅,「我們每次都要到內地訂造,木偶戲用的木偶跟玩具木偶不同,全由人手造,價格很高,而近年更愈來愈貴,早年在內地訂造一個木偶約4,000元人民幣,現在則要逾15,000元人民幣一個。」不過,所謂訂製並不等於「客製化」,運送到港後,師傅們還要因應劇目而增減線數,「有時連關節都要調整,我曾經訂造一隻馬騮公仔,後來我將身體部分全部拆下來重組,還為重新縫製新戲服。」看著黃師傅小心翼翼為木偶們整理「儀容」,我不禁膚淺地問:「食這行飯如此困難,何不直接當業餘興趣便算?」他說:「我呢世人最大成就就是成為木偶劇演員,現在香港還有多少人在玩?我不能確定,但一定不多,如果再不讓多些人知道這門藝術,恐怕到了下一代便會銷聲匿跡。」


香港文化節
訪談中,黃師傅多次提及近年的演出機會愈趨減少,慶幸本地有不少機構不時舉辦文化活動推廣,讓他們可向大眾展示木偶藝術,而其中一個就是「香港文化節」。主辦單位每年找來不同領域的藝術工作者及創作人獻技,增加大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
查詢:http://hkculturefestival.com/index.php

adblk6
黃暉入行逾50年,不但擅於演出提線木偶戲,
亦不時創作木偶戲劇本。

黃暉入行逾50年,不但擅於演出提線木偶戲, 亦不時創作木偶戲劇本。

常見四大類木偶

提線木偶

古稱「懸絲傀儡」,早在宋代以前已經存在。近代以泉州木偶最具代表性,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尤其木偶頭及臉部的設計及造工更是聞名世界,全因明、清時期戲劇發展蓬勃,創造了不少花臉、鬼臉造型。

掌中木偶
又稱布袋戲,同樣以泉州出品最具代表性。演員可利用手掌及十指操控人偶,動作靈活多變,演出劇目常穿插多場對打戲分。

皮影木偶
起源於西漢時期,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古人以牛皮鏤空製作成角色剪影,後來則改以7層皮紙作為襯殼製作,並雕刻各種花紋及塗上色彩,更會根據角色設計臉譜,一般約7寸高。劇目以民間戲劇為主,表演時,演員會站在白色幕布後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富有濃厚鄉土氣息。

杖頭木偶
漢族傳統戲劇之一,古稱「杖頭傀儡」,演員需伸手進木偶內緊握木偶頸部及木杖操控,因此又俗稱揸頸木偶;其眼和嘴可活動,頸部下接一節木棒或竹竿,表演者一手掌握兩根操縱杆進行表演,而公仔亦分大中小3種。

提線木偶 掌中木偶 皮影木偶 杖頭木偶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

會員免費換香港麥當勞叔叔之家慈善基金「愛❤迎蛇年利是封」及揮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