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打銀行與貿發局發布,2023年第二季「渣打大灣區營商景氣指數」(GBAI),期內「營商信心」的「現狀指數」回落至50的中性水平,而「預期指數」保持在擴張區間報58.7,是近兩年來次高;信貸「預期指數」亦保持擴張報51.6,反映區內企業對潛在增長的樂觀預期。「預期」和「信貸指數」均表明第三季度將進一步復甦。
基數效應回復正常
渣打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劉健恒指,第二季度GBAI回歸50中性線,鑑於基數效應回復正常,反映出季初至今的全國宏觀數據回軟,以及恢復通關帶來的效應終會消退。儘管如此,整體現狀指數仍未陷入收縮區間,這僅意味復甦勢頭減弱。大灣區是中國多元化經濟引擎縮影,是整體增長的風向標,認為內地應可繼續在溫和復甦道路上前行。至於「商業活動」現狀指數的各子指數中,各大灣區城市間的表現更顯多樣化。值得注意的是,深圳(51.5升至51.9)和東莞 (53.5升至56.4),連續兩個季度有所改善,而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多個子指數則略有下降。
在各城市子指數中,儘管「科技行業」受訪者的回應稍欠理想,但深圳的「製造和貿易」得分仍最高。另外兩個核心城市,即廣州和香港,在其他4個行業領域子指數的表現均優於深圳。
預期指數處50以上擴張區間
另外,貿發局研究總監范婉兒指,各城市預期指數處於50以上的擴張區間,對未來幾個季度保持復甦勢頭看法一致。其中包括香港,雖然其得分回落到各市最低點,但在零售和專業服務帶動下,預期子指數仍穩定在54.7,連續兩個季度處於擴張區間。
儘管市場熱議全球供應鏈的遷移,91%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目前沒有將任何產能轉移到海外,87%的受訪者表示目前沒有這樣的計劃。當調查詢問受訪者轉移產能到海外的最大障礙/挑戰時,結果顯示「生產成本高於預期」位居榜首,佔 34.6%;其次是「勞動力質素和生產力欠佳」,佔29.9%;「缺乏優質/鄰近的供貨商」則是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