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官媒《經濟日報》發表評論文章,指出探索建立中國特色估值體系不可簡單地理解為直接拔高國企估值水平,引述資金推動股價短期、快速上漲,既不符合資本市場規律,亦不利國企持續健康發展,更與中央「打造一個規範﹑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要求相悖。
國企價值長期被低估
文章指,「中特估」即中國特色估值體系。去年11月份,證監會主席易會滿首次提出「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估值體系,促進市場資源配置功能更好發揮」,指成熟市場估值體係並不能很好地與中國資本市場新興加轉軌的特徵相匹配,需把握好不同類型企業的估值邏輯,更好發揮資本市場的基準和引領作用;同時作為國民經濟重要支柱的國企,價值長期被低估,與其市值佔比和基本面表現不符。
稱國企需「練好內功」
文章續指,要抓著「中特估」機遇,歸根結底要靠國企練好內功,一方面深化國企改革,完成現代公司治理,持續改善基本面和經營效益,一方面則要充分運用資本市場工具,推勢專業化﹑產業化戰略性重組整合。同時進一步強化公眾公司意識,主要加強投資者關係管理,讓市場更好認識企業內在價值。
機構投資者亦應該更有作用,在引導市場進行資源配置過程中,不能簡單套用西方市場估值理論,也不能短期炒作,而是要加強對包括國企在內優質企業的調查研究,不斷完善契合不同類型上市公司的估值邏輯,助力探索形成符合中國特色的估值定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