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 Block Ad Block
本地
2024-06-23 19:12:47

急症室加價|逾半受訪者只能承受少於一成公院加幅 有長期病患者難負擔「情願死」

分享:
有團體就公營醫療服務研究加價進行調查。(林靄怡攝)

有團體就公營醫療服務研究加價進行調查。(林靄怡攝)

政府現正檢討公營醫療服務收費,有團體向逾200名基層進行問卷調查,近六成受訪者不贊成調整收費,有五成三就表示只能承受少於一成的加幅,建議最終加幅不應多於一成,否則將對基層家庭造成經濟負擔。調查亦指出,超過八成受訪者認為應確保缺乏經濟能力的巿民,能夠使用適切的公營醫療服務,另有逾五成受訪者認為,若提高急症室收費,就必須增加相應的醫療服務供病人使用。

彭鴻昌反駁急症室便宜致濫用說法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長期病患者關注醫療改革聯席及香港老人權益聯盟,早前就收費調整向229名基層進行問卷調查。團體認為,若政府帶頭加價,私營醫療機構或同樣提高收費,會造成醫療費用通脹。對於有意見認為因急症室收費便宜才導致出現濫用,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直指說法沒有數據支持,希望大眾不要被誤導。他解釋,調查結果顯示在過去一年,受訪者平均求診急症室次數為2.15次,有近四成受訪者更沒有使用急症室服務,而綜援受助人與非綜援受助人使用次數相約,兩者均約為兩次。

Ad Block

彭鴻昌認為,巿民因緊急醫療需要才前往急症室,如果政府因急症室被「濫用」而想透過加價改善便是本末倒置。另外,有54.6%的受訪者指因收費昂貴,因此選擇求診急症室而非私營診所。團體認為若政府帶頭加價,私營醫療機構或同樣提高收費,會造成醫療費用通脹,同時市民會因為費用上漲而更偏向使用急症室服務,無助分流公營求診者,形容是得不償失。

彭鴻昌批評,目前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未能協助有經濟困難的中下階層巿民。(林靄怡攝) 甄俊傑直言,公營醫療服務加價會對他造成很大負擔。(林靄怡攝)

冀政府廣泛宣傳醫療費用減免

現時政府為支援有經濟困難的病人,低收入人士、長期病患者及貧困年長病人可申請醫費用減免,惟申請人需通過資產審查,其每月家庭入息不可超過家庭住戶每月入息中位數的75%。以二人家庭為例,今年首季二人家庭的入息中位數為21,600元,即月入不足16,200元才可獲部分豁免,若要全數豁免,家庭月入需少於中位數的一半,即10,800元。

Ad Block

調查結果反映,有六成四受訪者不知道沒有領取綜援的人士,原來都可以申請醫療費用減免,另有近四成人不滿這項制度。彭鴻昌批評,目前醫療費用減免機制未能協助有經濟困難的中下階層巿民,因入息及資產限額太低、申請程序繁複等因素,巿民難以申請醫療費用減免,同時希望政府改善機制的同時並應廣泛宣傳。

2005年患上肌肉萎縮症的長期病患者、香港肌健協會司庫甄俊傑直言,若公營醫療服務加價,會對他造成很大負擔。目前要到9個不同專科門診覆診的他解釋,為治療病情已花光所有積蓄,與家人關係疏離,而現時領取的傷殘津貼僅約4,000元,若公營醫療服務加幅多於一成會造成相當大負擔,「(到時)食都唔洗食,情願死咗去。」

Ad Block

倡下調長者豁免年齡至65歲

甄俊傑又批評,醫療費用減免機制申請手續困難,每次需準備大量文件,加上填寫表格有困難,並提到每次申請減免只有半年限期,令他經常擔心下次審批不成功。由於殘疾人士在申請殘疾津貼時已通過審查,甄先生呼籲政府放寬相關申請程序。

團體同時建議政府上調醫療費用減免制度的各項限額水平、簡化審批程序及統一減免限期為12個月,以及應增設「符合醫療費用豁免資格人士」類別,如「傷殘津貼」受助人及「在職家庭津貼」受助家庭成員、將領取長者生活津貼並可豁免公營醫療收費的年齡由75歲降至65歲。

Ad Block
請接受以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以示你同意am730內之私隱政策及免責聲明。了解更多
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