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2024-08-16 04:30:40
日報

am專題|港人只講減壓 情緒認知較落伍 心理學家:應接納所有「腦朋友」

分享:
am專題

am專題|港人只講減壓 情緒認知較落伍 心理學家:應接納所有「腦朋友」

電影《玩轉腦朋友2》(Inside Out 2)於今個暑假再次引起熱議,大家將自己代入角色,「究竟似阿樂多啲,定係似阿愁同阿焦呢?」可愛角色吸引小朋友目光,但電影帶出的訊息令大人反思,如何接納及擁抱子女或自己的情緒。有教育心理學家認為,港人講情緒偏向「只講減壓」,對「接納情緒」沒有概念,故有需要提升公眾的「情緒認知」。
記者:簡淑敏   圖:林俊源、林靄怡

承接電影上一集,女孩Riley的大腦總部有阿樂、阿愁、阿驚、阿燥和阿憎等情緒,今集Riley踏入青春期,出現更多情緒變化,如阿焦、阿厭、阿尷及阿羨,情緒「控制台」的操控權,更由阿樂改為阿焦,引發連串問題。
香港心理學會專業註冊教育心理學家李穎昕表示,很多家長不願意接受子女有負面情緒,尤其華人社會認為,負面情緒是弱者的表現,故會抑遏情緒,沒有正視及處理,但當忍無可忍時,便會「爆出嚟」。

adblk5
am專題

家長應聆聽、接納及尊重子女的不同情緒。

所有情緒必有用處

所謂「負面」情緒即普遍人眼中的阿愁或阿焦,但情緒沒分好壞,各有用處。李穎昕說,焦慮、憂傷可成推動力,小量焦慮會提醒自己做好準備,如擔心考試成績不好便努力溫習;而輕微憂傷,間中感到「好攰,唔想應酬」,便是「俾自己休息」的機會。相反過分樂天,處事不斷發夢以為必會成真,當結果不似預期便會失望,故任何情緒最好是中庸之道。

香港不乏「直升機家長」,大小事務為子女鋪排,孩子沒有主導權又缺乏關愛,令他們缺乏自省能力(即自我思考的能力),情緒調控較弱;又或者父母本身情緒調控較差,直接影響子女。

曾有一名女孩個案,她表示不與父母談及自己感受,因試過跟媽媽說在學校被同學冷待,媽媽喊足全晚;而爸爸則會超理性地分析事件;她更透露,「其實訴苦時,佢哋聽就得,點下頭,攬攬我就夠。」李穎昕鼓勵家長先調控自己情緒,盡量聆聽、接納及尊重子女的情緒,別強塞成年人的想法,以小朋友需要的方式來支持小朋友。

提升港人對情緒的認知

本港近年雖已多關注情緒健康,但情緒認知仍較落伍。學校著重講「減壓」,但如何接納及調控情緒等概念較薄弱。此外,生涯規劃推廣更有待改善,李穎昕稱,學童抑鬱情況趨多,部分是因他們對未來無希望,而生涯規劃正是給予希望,如學術成績較弱的學生,若了解自己強項,認清目標,專注強項發展,對未來充滿信心,亦有助穩定情緒。反觀台灣的生涯規劃做得很好,打從小學便培養他們了解自己強項,日後選科揀工也有明確目標,打好情緒調控的基礎。李穎昕建議,政府、學校、家長各方面,應加強推廣情緒相關知識,協助小朋友建立更好的情緒基礎,並謹記追求的並非小朋友有多成功,而是他們有多幸福。

adblk7

意識 接受 行動 三部曲培養情緒調控

要培養小孩認識及調控情緒,家長身教最重要,故大人細路均應培養思考三部曲。李穎昕稱,第一部是意識(Aware),家長與小朋友均要認識「情緒」,很多小朋友表達不出複雜情緒,例如只懂說「開心」、「唔開心」一些基本情緒,但背後原因可能是因「失望」或「妒忌」而引致,故父母盡量豐富子女的情緒詞彙,如運用情緒詞彙卡或情緒輪盤等,鼓勵多表達感覺,讓小朋友與自己的情緒「connect(連繫)」。

第二部是接受(Accept),很多人會否定自己的情緒,例如「明明有嬲,但又話自己無嬲」,與情緒對抗。李穎昕建議大家要接受「我唔係一定要日日都開心架嘛」,跟電影一樣,接受自己所有情緒,接受當刻是由那個情緒操控「控制台」,並非抗拒或排斥它們。

adblk8

最後一部是行動(Action),由認識及接受當刻情緒後,便要疏導及調適情緒,如寫日記、與人傾訴等,以行動減少日後再出現不舒服感覺。
作為家長,當遇上情緒困擾時,可根據三部曲,先自省,改善自己,再引導子女,協助他們反思,透過以身作則和適時的指導,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有助穩定他們的情緒。

amJetso送 Bodysonic先力牌窗口式冷氣機X靜音循環風扇X電動冷凍小風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