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孕婦、胎兒及新生兒的存活率可判斷一個國家的醫療發展和質素。國際間的共同目標,是期望在2030年將孕婦死亡率,降低至每10萬名活產嬰兒70人以下、死胎率每1,000名新生兒12人以下和新生兒死亡率每1,000名活產嬰兒12人以下。香港是一個高收入的城市,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死亡率較低,但對於上述的死亡趨勢和原因卻知之甚少。
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今年在《柳葉刀區域健康——西太平洋》期刊發表了一篇題為《香港70年來,孕婦死亡、死胎和新生兒死亡的趨勢和原因》的文章,指出在1946年至2017年間,香港的死胎率從21.5降至2.4(每1,000名總新生兒);早期和晚期新生兒死亡率分別從14.1和18.1下降到0.7和0.4(每1,000名活產嬰兒)。孕婦死亡率則從125下降到1.8(每10萬活產嬰兒)。這些數據反映香港的孕婦、胎兒及新生兒死亡率在過去70年間顯著下降,並保持在全球最低水平。研究亦發現血栓栓塞和產科出血,是引致孕婦死亡的主要原因;而導致新生兒死亡最常見的原因,則是先天性畸形和早產。
婦產科學系團隊相信了解本地孕婦、胎兒及新生兒的死亡原因,是確保他們健康的第一步。而下一步,就是要尋找防止這些死亡的方法,並揭示統計數據中可能遺漏的隱藏死亡個案,從而保障母嬰健康。
作者為港大醫學院臨床醫學學院婦產科學系顧問醫生張嘉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