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害怕分離與孤獨。即使是那些大聲告訴你說,我不怕你走、我不怕孤獨、我不需要你、我不需要任何人的人,其內心世界,其實最怕孤獨,越怕,才會說得越大聲,以為欺騙了別人就可以欺騙自己,以為搶先把別人推開就不用害怕成為被推開的人。
害怕有程度之分,與安全感有關。安全感,則與一個人的成長經歷有關。在成長經歷中,我們各自找到依附之物(attachment figure),或許是一個人,在他身邊就感到安全;或許是一個家,呆在家中就感到溫暖;也可能是一件隨身物品,帶著它就可以走南闖北。於是有些人要帶齊水、鎮靜劑、藥油三寶才敢出門,缺一樣就可能驚恐發作;有些人不敢離家,越遠越荒僻越可能沒有醫院的地方越是死活都不肯去;也有些人極重視某位親人,總是害怕災難會降臨到他身上,腦中經常閃過他被車撞倒、被雷劈到、被風捲走、或無故夭折等等的古怪念頭,惶惶不可終日。
這些情況,以往被統稱為焦慮症、恐懼症。在新一版美國精神科診斷手冊裡面,將之概括為「分離焦慮障礙(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稱得上「障礙」,當然是症狀要維持相當一段時間,譬如兒童及青少年是4周而成年人則是半年以上,並且對這個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社交等層面都帶來明顯困難。
作者為執業精神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