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7-11-14 11:15:00

成功了,努力才有意義?

分享:
每個人、每段人生,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喜歡日本的電影《乒乓情人夢》以輕鬆的手法勵志的情節道出人生的多重意義,不是只有成功才值得鼓掌讚賞自豪的。
 (電影劇照)

每個人、每段人生,都要面對不同的挑戰,喜歡日本的電影《乒乓情人夢》以輕鬆的手法勵志的情節道出人生的多重意義,不是只有成功才值得鼓掌讚賞自豪的。 (電影劇照)

近日看到關於香港中文大學商學院市場學系前副教授于宏碩因為不滿校方擅自提高6名修讀她任教學科MBA學生的成績,侵犯她的學術判斷而提出司法覆核並上訴至終審法院,不惜賣樓賣車最終仍被駁回,感到唏噓!從媒體報道中得知于教授從事教育工作逾四份一世紀,也許從法律角度她上訴的理據並不充份,但從為人師表的角度,筆者卻十分敬重她對大學教育質素及學術誠信寸步不讓的學者風骨。

近年大專教育改革不斷追捧成果導向教育 (outcome-based education),而學生求學亦只是求分數求畢業證書,因此,于教授所重視的學習過程與道德要求,如缺席、遲到等元素,最終被中大校方視為跟學生學習成果無關,決定一筆勾銷這些扣分的元素令投訴的6位碩士學生成績達標如期畢業。儘管事件結果不如于教授的期望,她仍覺得無悔,即使讓她重頭選擇,她還是會傾盡全力去捍衛自己相信的價值。

adblk6

近期上畫的日本勵志電影《乒乓情人夢》,亦帶出勝敗並不足以論英雄的觀點,以輕鬆又勵志的情節,點出其很多有認真練習努力付出落場比賽的運動員,最終也不一定帶來盡如人願的分數和賽果,但相比起比賽結果,電影中幾位落魄失意的乒乓球俱樂部成員亦從努力練習乒乓球及全程投入的參賽過程中尋回的自己生存的價值、方向、勇氣及意義。

美國發展心理學家艾瑞克森(Erik Erikson)提出著名的人生八階理論,指出人格的建立,與我們人生每個階段所面對的成長危機 (crisis) 息息相關,《乒乓情人夢》的女主角多滿子,本來是個有打乒乓球天賦才華的小孩,在小學的歲月裡 (約6 - 12歲),如能得到身旁的人如父母親的循循善誘支持肯定,應該能建立勤奮進取 (industry) 的個性,但多滿子的母親過份強迫她練球和比賽,又把勝敗得失看得過重,結果多滿子沒有順利化解這小學時期的成長危機,對自己的能力討厭自卑(inferiority),在母親離世後更從此拒絕再接觸乒乓球。

在艾瑞克森的成長理論中,每個階段的正反經驗/個性其實都需要有某個適當平衡的比例,例如第一階段面對信任與懷疑的危機,嬰兒的成長不可能盡是美好的經驗,偶爾也總會有餓了尿了父母未有即時擦覺要受苦的時光,嬰兒對人對事完全沒有半點懷疑過份信任的個性長遠亦是危險不妙,同樣地,成功與失敗的經歷亦對人格的建立有無可替代的功能,謙卑、同理心、堅毅不屈、珍惜感恩,不常是經歷失敗痛苦後逐漸領悟和建立的嗎?而對於于教授,沒錯她的上訴是失敗了,但這不代表她的控訴是沒有意義的,她的行為,令不少同工再次討論教育的初衷,反思何謂大學之道。而《乒乓情人夢》裡幾位為參賽而努力過的俱樂部成員,雖然沒有在球賽中奇蹟地尋冠,但表面看到即時的成果 (outcome),又是否真的有那麼重要呢?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