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前坐著八十多歲的鄭伯,本想跟他仔細談談胃癌的病情。鄭伯揮一揮手:「醫生,我明白你的好意。但我已決定順其自然,與我一起成長工作的朋友已逐一離開,子孫亦長大成人。多活一點時間,對我意義不大。」鄭伯原來年輕時是華籍英兵,聽他講「打日本仔」的故事,我知道他閱歷比我更廣。我不打算「班門弄斧」,去告訴他怎樣面對生死。 接著進來的是60歲的張女士。她經營美容中心,面容卻帶點滄桑。最近患上肺癌,可幸是可用標靶治療。有趣是陪伴她的兒子,不斷埋怨媽媽只顧工作,忽略身體健康。我跟兒子說:「你媽那年代的人,經濟還未起飛,生活艱苦,那年頭人人努力工作賺錢養家。甚麼身體檢查、及早預防的概念,根本就是天方夜譚。」張女士笑著道:「陳醫生,你真明白我們這些老鬼。」 跟著是一位患上乳癌的「Y世代」病人,準備進行化療。我跟她的討論內容,主要是圍繞她在互聯網找到的藥物副作用。每當我寫下一些解釋,隨即就是iPhone拍照侍候,走的時候,她給了我一個網址:「謝謝醫生給我詳盡的講解,我開了一個blog分享我的抗癌故事,請給我一個like,支一支持。」最後我在網站看見我的名字,可幸評語不差。 在忙碌中度過了又一個星期二上午,我熱愛這份工作,除了可以幫助有需要的人,也可透過聆聽不同病人的故事,來了解社會。香港地其實仍有不少好人好事,讓我們回味。 作者為中文大學腫瘤科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