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齒何時來報到?長牙時間與生長關鍵你要知
當你發現臉頰微腫、後排牙齒隱隱作痛,以為是蛀牙作祟,結果照鏡才發現,後排竟然多了一顆新牙,那就是傳說中的「智慧齒」。
不過,不是每個人都一定會長智慧齒,也不是長了就必須馬上拔掉。那麼,智慧齒到底何時會現身?甚麼人容易長?出現後又一定要處理嗎?
本文將帶你了解智慧齒的生長時間、誘發因素與何時需要介入治療,幫助你更安心面對這顆「神出鬼沒」的大臼齒。
智慧齒與其他牙齒有甚麼不同?甚麼時候才會「現身」?
智慧齒,正名是「第三大臼齒」,位置在牙列最尾端,一般會在17至25歲之間悄悄冒出。不過和其他恆齒不同,智齒的「出場時間」相當不規律——有人十幾歲就開始有感覺,有人到30歲才初現端倪,甚至有人一輩子都沒有智慧齒,這些都屬於正常現象。
那麼為甚麼有些人會長出智慧齒,而有些人卻從沒經歷過?事實上,智慧齒的生長與否,與多項因素有關,包括遺傳基因、顎骨大小和牙齒排列的空間等等。如果後排牙床空間不足,智齒就可能無法正常萌出,甚至長歪、橫躺或倒插,容易擠壓其他牙齒、引起疼痛、發炎,甚至造成鄰牙損壞。
智慧齒拔還是不拔好?
從臨床經驗來看,智慧齒是否需要處理,主要視乎以下幾項因素:
- 萌出狀況:若智慧齒能夠順利長出、排列端正,與對咬牙咬合良好,而且不影響清潔,通常可選擇保留,並定期追蹤觀察。
- 是否出現症狀:如果智慧齒引起牙肉腫脹、反覆發炎、疼痛,甚至壓迫鄰牙造成蛀牙或牙周問題,則需要考慮盡早處理。

如果智慧齒引起牙肉腫脹、反覆發炎、疼痛,甚至壓迫鄰牙造成蛀牙或牙周問題,則需要考慮盡早處理。
- 清潔是否困難:智慧齒位置偏後,清潔難度高,即使沒有明顯症狀,長期未能妥善清潔也容易積聚牙菌斑,引發蛀牙或牙周病。
在臨床上,當智慧齒出現問題或潛在風險時,牙醫一般會根據口腔檢查和X光影像評估後,提出是否拔除的建議,以減低日後對整體牙齒健康的影響。
拔智慧齒會很痛嗎?多久可以康復?
不少人一聽到「拔智慧齒」就感到緊張,其實現今手術技術成熟,過程會使用局部麻醉,基本上拔牙時不會感到明顯痛楚,只會感到少許壓力或拉扯。
術後的不適感,如腫脹、痠痛或咀嚼困難,大多會在3至5天內漸漸緩解。一般人在一星期左右便能恢復日常生活,但如果智慧齒長得比較深或橫向阻生,復原時間可能略長。
如需處理複雜智慧齒,建議由經驗豐富的牙醫或口腔外科醫生進行,以降低風險與不適。
術後護理小貼士:
- 手術當天避免漱口、使用飲管慢慢喝飲品,讓傷口血塊穩定。
- 初期進食軟質、微溫的食物,避免過熱或過硬。
- 48小時內可冰敷減輕腫脹,每次約15分鐘,有助減輕腫脹。
- 遵從牙醫指示服藥,有助控制痛楚及預防發炎。
- 若出現劇痛、持續流血或發燒,應立即回診。
小小問答知識:
問:30歲後還會長智慧齒嗎?
答:會的。雖然大多數人的智慧齒在17至25歲之間萌出,但也有不少人在30歲甚至40歲才發現有智齒「悄悄現身」,這種情況稱為「延遲萌出」。這類智齒往往是被牙肉或骨頭部分包裹,因此不容易完全長出來,需透過X光檢查才會發現。
延遲萌出的智慧齒,由於牙根已穩固、周圍組織變硬,拔除的技術難度和風險也會較高。如果你是在成年後才第一次發現智齒,建議及早找牙醫評估,了解智齒的位置與風險,以免日後出現疼痛、發炎或更難處理的狀況。

如果你是在成年後才第一次發現智齒,建議及早找牙醫評估,了解智齒的位置與風險,以免日後出現疼痛、發炎或更難處理的狀況。
智慧齒來報到,關鍵在於了解它的狀況
智慧齒的存在,不一定代表危機,也不等於一定要拔除。真正該關注的,是它的位置是否正常、會否影響鄰牙、是否容易清潔,以及有沒有出現反覆發炎或其他病徵。每顆智慧齒的情況都不盡相同,建議定期接受牙科檢查,並配合X光影像評估,才能作出最合適的處理決定。
如果你懷疑自己有智慧齒尚未萌出,或近期經常感到後排牙齒不適,不妨及早找牙醫檢查,了解智慧齒的真實狀況。無論它是否已「報到」,只要提前掌握、及時應對,就能更從容地面對這位來得晚、但絕不該忽視的牙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