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醫藥在數千年的發展中,在流感防治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流感多因氣候變化異常,風邪侵襲人體而致,因季節的不同,風邪往往夾雜寒、熱、濕等不同邪氣,臨床常見下面幾種類型:
(一)風熱型:發熱,稍感怕冷,咽喉腫痛,咽喉乾,頭痛,咳嗽,痰少而黏稠,口乾欲飲,舌紅,苔薄黃,脈浮數。治療宜辛涼解表,常用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黃芩、薄荷等。
(二)風寒型:發熱,怕冷明顯,頭痛,身體痠痛,流清鼻涕,多噴嚏,稍有咳嗽,無痰或有白色稀薄痰,苔薄白,脈浮緊。治療宜辛溫解表,常用麻黃、桂枝、荊芥、防風、葛根、生薑等。
(三)風邪夾濕熱型:發熱,怕冷,頭痛,身體困倦或疼痛,心煩,口乾,口苦,胸悶,痰多,小便黃,大便爛,舌苔薄黃膩,脈濡數。治療宜清熱化濕解表,常用柴胡、黃芩、牛蒡子、薏苡仁、桔梗等。
流感季節要做好如下預防措施:
多飲水,避免進食煎炸燥熱食品;保證充足休息,避免熬夜及過度疲勞;居室多通風換氣;根據氣溫及時增減衣服;佩戴口罩,避免去人流密集地。
流感高峰期,可口服中藥茶預防:
桑葉10克、菊花10克、板藍根10克、蘇葉5克、薄荷5克。大火煎煮15分鐘或焗水代茶飲,每周服用3至5次。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如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再作相應選擇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講師馬劍穎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