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臟病是全球的頭號疾病殺手,而在本港,心臟病亦位列致命疾病的第二位,僅次於癌症。除了威脅患者的性命外,不同類型的心臟病,亦可引發不同程度的併發症或後遺症,對病人的生活質素帶來重大影響。
「心律不正」是其中一類常見的心臟問題。我們的心臟時刻跳動,心跳的快慢,由外部自主神經系統主宰,每一次心跳的心臟收縮電位,是從竇房結所發出,此電位傳到心房,使心房收縮後,再往下經由房室結,完成一次「心跳」。
正常人的心跳頻率是有規律的,約為每分鐘50至100下,並會隨身體狀況(如運動量、情緒起伏等)而加快或減慢;可是,若心臟的電傳導系統出現問題,例如:有多於一個的節律點、出現傳導短路或迴流等,就有機會引發「心律不正」問題,導致心跳不正常的現象,當中又可分為心跳過慢、過快或不規則。
概括來說,若心跳低於每分鐘50下,可稱為心搏過慢(Bradycardia);多於每分鐘100下,則稱為心搏過速(Tachycardia);另一方面,心房纖顫(Atrial Fibrillation)又被稱為「房顫」,是指心房急速震顫而令心房跳動失去規律,屬最常見的心律不正問題。
市民對各類心律不正問題的成因及關注程度,可能不及冠心病等常見心臟問題,希望藉此專欄系列,讓各位對此類可關乎整體健康甚至性命安全的毛病,了解更多。
作者為心臟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