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8-10-08 07:00:00

痔瘡

分享:

十個男人九個痔,患痔的高危因素包括長者、嚴重腹瀉、懷孕、盆腔腫瘤、久坐及習慣性便秘。

「痔瘡」(Haemorrhoid)來自「肛門」(Anus)內的血管結構,乃「動靜脈血管的連接通道」(Arteriovenous channel),血液最後回流「靜脈系統」(Venous system);患處位處「直腸」(Rectum)下端的粘膜下層,可根據位置,再細分為「外痔」及「內痔」兩種。

可根據從肛門「下垂」(Prolapse)的程度,把「內痔」分成四級。「一級內痔」屬較輕微的情況,醫生用「內視鏡」(Endocopy)察看,可見血管膨脹,但沒有下垂至肛門外。二級內痔瘡在排便時下垂出肛門外,但便後自動歸回原位。三級內痔瘡同樣在排便時下垂出肛門外,但便後需用手幫助歸回原位。四級痔瘡則長期下垂至肛門外,難以歸位,因血管受到壓迫,容易被絞窄至缺氧 (Strangulation),令組織壞死 (Necrosis)。

痔瘡病徵包括大便時糞便有鮮血,或衛生紙上見血;又或有血漏出,污染內褲。痔瘡出血有異於大腸上端出血,糞便與血一般清楚分開。痔瘡又可引致肛門「痕癢」(Pruritis),但通常沒有任何痛楚,除非出現「血栓」現象(Thrombosis)或有細菌感染。痔瘡持續大量出血,可引致「缺鐵性貧血」(Iron deficiency anaem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