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補水小貼士](https://cdn.am730.com.hk/s3fs-public/styles/article_image/public/2023-09/13-05.jpg?itok=yKL2aFWk×tamp=1739055353)
秋季補水小貼士
立秋後,天氣逐漸變得乾燥,很多人會覺得秋天乾燥就是缺水,多喝水就可以了。多喝水的確可以補充秋燥消耗人體的大量水分,但有些人會發現上廁所頻密了,卻還是覺得乾燥不能解渴,中醫可以解答這個問題。
水和人的體液是有區別的,水必須經過人體的吸收轉化成體液,才能起到潤燥解渴的作用,這體液中醫叫做「津液」。相信大家都聽說過「生津止渴」,那人體是如何把水轉化成津液呢?這需要人體的「消」和「化」兩個過程,而這兩個過程分別由胃和小腸來完成。中醫理論認為,「消水」是人喝水後通過胃把水加熱,使之成為於人體體溫相同的水,再由小腸負責把這些水氣化而成人體的津液。所以口渴時喝溫水可以縮短胃加熱水的時間,也可以減輕胃的負擔,更快起到解渴效果。如果喝的是大量冰鎮飲料,在炎熱夏季時的確可以快速帶走人體大量熱量,從而起降溫解暑效果,但這也會加重胃腸的負擔,同時令大量喝進體內的水不能得到充分氣化,就直接進入膀胱形成小便排出,所以每個中醫師都會苦口婆心地叮囑不要喝冷飲。
除了喝水,吃點時令水果,如雪梨、蘋果或果汁也容易轉化成津液及補充營養,會比單獨喝水效果要好得多。腸胃比較虛寒、受不了瓜果的病人,可以將瓜果蒸熟又或煲湯來服用,以達到減其寒涼增其潤燥的功效。大家也可以根據各自情況選用枸杞、菊花、陳皮、花旗參等泡水喝,不但可以生津潤燥還能調養五臟。
(以上資料只供參考,若有疑問,請諮詢註冊中醫師為宜。)
作者為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助理教授朱源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