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癇病是一種頗為常見的腦神經系統疾病,發病比率往往較一般人想像中為高。雖說隨著醫療資訊流通量愈來愈高,許多市民已能認識到此症並非患者有精神問題或情緒病,但病人發作時身體抽搐僵硬、甚至失禁等,仍常因此而受到奇異目光對待。
值得積極安排接受治療。現時,抗腦癇藥物是治療重要一環,藥物效用亦算明顯,不少患者在服用一類藥物後,病情已可穩定下來。不過,臨床上亦有部分病人,他們可能在先後轉換兩至三種藥物後,病情仍無改善跡象,並往往因此而感到氣餒,甚至產生「反正這麼多種藥物也無效,不如索性停藥算了!」的消極心態,而這也是醫生不希望看到的。
因此,醫生會請病人留意,各類抗腦癇藥物需按指示定時定量持續使用,並不是在發作時或發作後才服用;若事事做足,病情仍無緩和,則醫生可能會為病人檢討藥物劑量,或轉用其他藥物類型。由於不同類型的抗腦癇藥物,當中的藥物機制均有分別,醫生如發現部分常用類型的藥物對病人效果不理想,可考慮轉用其他新類型藥物,例如「鉀管道開放劑類」(Potassium channel opener)藥物等,努力為病人找尋治療曙光。最重要的,還是病人應繼續維持積極的抗病心態。
作者為腦神經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