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日將舉行渣打馬拉松賽事,無論是參加10公里賽以至全馬的跑手,少不免在完成賽事後感到雙腿痠軟,有種情況甚至是賽事數天後仍未有減退。究竟甚麼類型的痛症是需要處理,而又有哪些可以自行恢復呢?
一般肌肉疲勞(DOMS)大致出現在高強度運動後24至72小時,初時膝痛、足底痛、腳跟痛等痛症有機會是因為肌肉繃緊、鞋履選擇不當、輕微勞損等各種原因而引起。若果疼痛持續近一星期而沒有減退跡象的話,代表情況並不是因為肌肉疲勞而引起,而是因為累積而來的勞損在比賽後激發出來,可能需要及早接受治療。
在跑步賽事後常出現的痛症包括外膝及前膝痛(如髂脛束痛)、足底筋膜炎、脛骨內側痛等問題,多半是因為臀部肌力不足、跑姿不當(如步距過大、小腿過度用力)所致;或是因為一些勞損性問題,如腳掌太僵硬令雙腳緩衝能力降低,變相增加關節或軟組織受傷風險。另外,跑步比賽中常見的腹痛感(包括肚瀉或抽搐感),常被誤以為跑步時飲水太多,但真正原因是腹部結構出現問題,及呼吸太用力導致腹壓過大而出現疼痛,所以要處理的是腹部以及下肢結構問題以減低疼痛頻率。
本會為跑步痛症人士提供關節評估及適切建議,並為有需要人士提供痛症處理、手法及運動治療。歡迎透過網上表格或致電2743 1702 查詢跑步痛症治療及評估服務。
作者為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及國際一級田徑教練蘇文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