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
2018-02-06 11:15:00

選擇道理的條件

分享:

若浸大學生因不滿畢業需要通過的普通話試評分準則含糊而佔領語文中心中對相關老師態度惡劣甚至說了一個粗口字令很多人對事件中的是非爭議失焦,只從短短幾分鐘的影片看見鏡頭前的學生衝動失態、卻看不見也不了解背後大學畢業制度的普通話語文要求有多不公及野蠻,那從沒在鏡頭前失禮失態的周庭被選舉主任DQ 的事件應該更赤裸地顯露了今日的選舉制度有多崩壞,為甚麼許多香港人對自身的選舉權利被粗暴地剝削反應卻比目睹大學生講句粗口更淡泊? 他們真的不知道因為周庭所屬的政黨香港眾志『民主自決』的信念而被DQ 是完全野蠻、無理及對全港選民都影響深遠更需要關注和非議的嗎?

adblk6

筆者就此想起台灣太陽花學運領袖陳為廷幾年前的提問:「為什麼你們對掌權的人這麼寬容,對於沒有權力、一路被壓著打,一路想要提出事實的人這樣嚴苛,這什麼社會?」道理不是應該愈辯愈明嗎?如果對浸大學生在抗議中不懂尊師重道都會跳出來議正嚴詞高調譴責,為甚麼這些正義之師對政府高官如律政司司長身為法治的守護者卻被揭其物業有多處僭健及明知故犯、及對周庭欲參選被政權野蠻DQ也三緘其口如此雙重標準?

再三思量,要明道理,其實毫不簡單,需要好多條件配合,排山倒海的心理學研究早已發現平凡人的許多認知偏差與盲點,否則大學不用花大量的課程時間教授科學方法去尋求真相、邏輯的思考去判斷是非,精神分析學派始祖弗洛伊德 (Sigmund Freud) 早已方指出人受非原始的本能從來是非理性、野蠻與暴力,講粗口易講道理才難需要學習,以肉眼顯而易見的肢體衝突、雙耳清楚聽見的語音刺激連幾歲幼兒都能感到不安,但年年月月社會制度造成的不公不義與傷害無聲無色無味是抽象概念 (abstract concepts),跟據認知發展心理大師皮亞傑 (Jean Piaget)的理論需要認知發展至青少年第四期的形式運思期 (Formal operational stage) 才能領略,而儒家文化影響深遠的香港社會又一直獎賞聽話的小孩,特別是聽從權威如家長、老師、長輩,對於會反問各種規條與原則的駁嘴小孩即使不修理也不大認真回應,因此,很多人,包括筆者,目睹浸大學生的行為最本能的反應便是『有無搞錯』?

但其後更多關於浸大師生的衝突的前因後果與細節曝光,才逐漸理解事件不是非黑即白單純以幾分鐘的錄影片段便能客觀理性分析。 事實,人性本來就是黑白交錯有好有壞充滿矛盾,對人對事雙重標準也是常有發生,並不是只有偽善、識時務者和小人才獨有,看電影《黑暗對峙》 (Darkest Hour),描述二次世界大戰時歐洲多國面對德國納粹黨領袖希特拉的進攻,也曾因為心理恐懼而選擇忍氣吞聲節節退讓錯判形勢選擇跟惡魔求和,要毫不客氣指罵無權無勢的人做錯事很容易,事實若指出同事上司客戶父母長輩做錯也需要勇氣,要高調指責及反抗黑暗的政權需要付上沉重代價,即使被譽為英國當代最出色的首相邱吉爾,要決定向惡魔開戰亦不無躊躇,難怪對人性甚為樂觀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 (Abraham Maslow) 也認為對道德有強大信念與堅持的人,已是追求最高層次心理需求自我展現的人 (self-actualizing people),而這種出類拔萃的人,仍是不完美的!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