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枯,令人聯想到大樹枯萎折斷和倒下,是一個多麼嚇人的景象。每當我跟病人提出要使用類固醇的時候,有些病人第一時間會問:「我會不會骨枯呢?」其實這並不是類固醇最常見的副作用,而骨枯是跟類固醇的用量有關,如果病人根據指示醫生服用類固醇,骨枯的機會很少,反而病人更應關心類固醇引致的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是指骨質組織的鈣質流失,骨骼內空隙增大,而骨枯是指骨骼組織壞死,原因是因為缺乏血液循環,導致部分骨質慢慢凋亡。英文是avascular necrosis,a是指沒有,vascular是指血管,necrosis是指壞死。很多原因可以令血管受破壞,例如血管發炎、血管收窄、輻射或血管因外物受阻等。
除了長期服用類固醇的患者外,血管炎、紅斑狼瘡、類風濕關節炎、鎌刀型紅血球病,酗酒或接受放射治療者都會較容易患上骨枯。患者初期沒有任何病徵,其後會感到關節疼痛和軟弱無力,由於無法受力,最終導致肌肉萎縮和嚴重關節炎。髖關節、肩關節、膝關節和手腳的小關節等都可以受到影響。醫生會利用的X光、磁力共振、電腦掃描或同位掃描診斷骨枯症。
目前,骨枯並沒有藥物可以醫治,藥物主要用於消炎止痛而醫學界仍未有一個根治的方法。患病初期,病人可透過做減壓手術core decompression治療或切除壞死組織並進行新骨移植,病情嚴重者或需要更換人工關節。患者應盡量休息,避免勞損,適當的物理治療亦有一定幫助。
作者為風濕及內科專科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