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你不尷尬
多得各大傳媒努力跟進和追查,由新晉導演曾憲寧執導的電影《燈火闌珊》離奇不符合奧斯卡「最佳國際電影」(The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前稱最佳外語片)的入圍資格──簡稱遭奧斯卡DQ ──否則不會在短短24小時之內極速水落石出。
到底發生過甚麼事?為方便讀者理解,我嘗試以列點方式簡單交代事件始末。
(1)10月30日,美國娛樂新聞網站《The Wrap》報道,指奧斯卡選民(Oscar voters)已收到來屆競逐「最佳國際電影」的觀影名單(12月21日公布15強),學院會將報名的電影分為7組,評審需要看畢指定的12至13套電影方可投票,名單上只得88套電影,並不包括香港的《燈火闌珊》、吉爾吉斯的《This Is What I Remember》以及塔吉克的《Melody》,但沒有具體交代原因。本地電影Facebook專頁Cinemanic於香港時間10月31日發帖文提及此事,並表示「希望片方或者負責提名報名嘅機構可以交代一下」。
(2)上周四(12月7日),美國著名娛樂雜誌《Variety》於一篇報道中,列出「最佳國際電影」觀影名單裏所有電影名字,同樣見不到《燈火闌珊》的蹤影,此事引起台灣關注,電影Blogger「無影無蹤」於周一(12月11日)凌晨在Facebook專頁發表報道,而Cinemanic在半小時後亦有相關報道。
(3)「無影無蹤」訂閱人數大約有13萬,反映這個平台極有指標作用,加上出文時間正值半夜三更,當我在Facebook讀到這篇報道時,發現當時除了Cinemanic之外,並沒有其他本地媒體跟進,決定自己也來做做功課寫一篇。惟凌晨時分,編採上面對一定程度的限制(譬如無法即時找到有關單位回應),只好以《港片《燈火闌珊》出局成謎》作為標題,並於周一清晨六時發布。一覺醒來後,即同日下午,已見到包括《am730》和「娛壹」等多家媒體跟進。
(4)周一下午5時許,《燈火闌珊》透過Facebook專頁轉發「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的聲明,聲明指「《燈火闌珊》未能代表香港參賽,主要原因本會仍在了解中」。
(5)及至晚上8時,「娛壹」刊登主席洪祖星回應事件的報道,指本來每年都由該會的「最佳外語片香港區評審委員會」投票選出參賽影片,17位評審均是協會董事局成員,惟今年大會改制,倘若成員在董事局入職6年或以上,一律不可投票。協會遂馬上「換血」,另組全新選片委員會,成員有13人,包括製片人、導演和演員,其中一位新成員是《燈火闌珊》的主角任達華;結果因為他投了「自己」一票,在奧斯卡的「新規則」下有利益衝突,所以令電影遭DQ。洪祖星受訪時直言「以前得,今年唔得」、「(奧斯卡)冇白紙黑字寫到明」,又指奧斯卡曾建議派出另一套電影參賽,而第二高票數的是《毒舌大狀》,但此舉對《燈火闌珊》不公,協會最後決定放棄報名。令香港電影自1959年有紀錄以來,第三次錯失角逐「最佳國際電影」的機會(第一次是2001年鮑德熹執導的《天脈傳奇》,第二次是2004年杜琪峯執導的《大隻佬》)。
(6)周二(12月12日)晚上7時,任達華發道歉聲明:「係我自己嘅失誤,投咗《燈火闌珊》一票,好抱歉好抱歉。」
(7)《Wave. 流行文化誌》周三(12月13日)下午刊登報道,內有奧斯卡回覆記者查詢,對方指選片委員會(selection committee)成員不得與該電影有關的規則並非新例。
翻查資料,香港早在1959年已經有電影出戰奧斯卡角逐最佳外語片,第一套參賽作品是岳楓執導的《雨過天晴》。1964年12月8日,已故影視大亨邵逸夫創立「香港電影製片家協會有限公司」,由於當年「六叔」在行內極有影響力,故奧斯卡特別點名要求他選出參賽作品,惟後來六叔年紀大,就將責任交予好友洪祖星,由他擔任主席至今。然而協會一直以來異常神秘,只能夠在創意香港的電影服務統籌科製作通訊錄之中,得知協會現時辦公室位於將軍澳邵氏影城製作大樓,而且只有聯絡電話和電郵地址,並無設計官方網站。
因為積習成常的所謂「慣例」,令到每年挑選哪套作品參戰奧斯卡,皆由董事局成員操控生殺大權,外界從來不容置喙,既沒有提名權,更沒有投票權,更別說選片委員會的組成過程,以及選片的背後考量,遠遠遜於台灣和新加坡(有公開徵片和公開遴選委員會),是名副其實的黑箱作業。因此以往才會出現《夜宴》(2006)、《畫皮》(2008)和《紅海行動》(2018)代表香港參加奧斯卡競逐獎項騎呢情況,唔使投票都知輸硬。
悲哀在於,按照主席回應傳媒的態度,相信他和董事局成員也不大機會因應今次事件提出甚麼改善方案,與時並進,拉近與公眾的距離。其實2024年也快要到了,但依然有電影圈中人以咸豐年代的方式處理事件,實在令人極之震驚,果然是:只要你不尷尬,尷尬的就是全世界,最後成件事俾佢哋搞軭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