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07-26 06:00:00

建軍大業 正宗主旋律

分享:

許鞍華《明月幾時有》因為拍共產黨游擊隊的抗日舊事,被人指責為主旋律電影,其實是場誤會;至於過往拍古惑仔的劉偉強拍《建軍大業》,大家又在猜想他是不是「無間道」,藉一齣政治宣傳片來講自己的故事。但不幸地,《建軍》徹頭徹尾的是一齣主旋律電影,他沒自己的話想說,也沒掩飾。怎包裝都好,這都是一個中國人殺中國人的故事,以統一為名,鼓吹年輕人互相殘殺。

眼球酷刑
看《建軍大業》是疲勞甚至痛苦的經驗,電影宣傳之一,是總鏡頭超過4,000個。以電影總長131分鐘計,4,000個鏡頭就是每1.9秒一個鏡頭。劉偉強完全被米高比爾上身,每個鏡頭不是Zoom就是Pan shot,全片找不到一個靜止鏡頭,不計拍攝內容,這本身已是一場對眼球的酷刑。看罷全片,累得半死,但可以發表死因研究報道:《建軍大業》的確是以《變形金剛》的思維──以不斷的爆破及動作場面掩飾劇力的不足。但咁做太天真了,劇力只停留在動作的表面,已沒有入到故事裡。戲內演員眾多(大概是投資方要求),歷史人物如流水般出場,當你還未認住他的臉孔,鏡頭又跳到別處,這就連僅有的故事線都沖散了。失敗。


《建軍大業》故事背後的精神已經過時,今天要拍,本來就很吃力。作為北京電影廠出品,內地的官方主旋律電影,《建軍》的目的是要紀念解放軍成立九十周年(1927),於是電影由勞工組織遊行被鎮壓開始,到國民黨清黨,後來李大釗(共產黨創始人之一)被殺,引爆國共內戰,雙方決戰井崗山。對於不熟這段歷史的觀眾來說,戲中對於內戰的解釋並不足夠,你只會聽到共黨中人指責國民黨「背棄了國父孫中山遺志」云云,然後口號式的背上一句句:「為了國家統一。」就上戰場,中國人殺中國人理由是否就足夠了?

adblk6

 


合理化「建軍」原由
電影的主題是「建軍」,要合理化建軍的原因,以統一為口號,軍隊竟然不是對外,而是對內,這事其實荒謬絕倫,但換個角度看,這也是另一種「誠實」。片中由於角色太多,所以每每出場都會標明他/她們的名字及年歲,這個過程,很快就變成了就「統一」等藉口,鼓吹一個個20歲的年輕人送上戰場,獻上生命。戲中比較落力描寫的角色是毛澤東,當工人遊行被鎮壓,他說中國人社會最多的不是工人,而是農民,瞄準這個未開發的藍海,而且很快就說出了「槍桿子出政權」,以合理化武力奪權,他後來開發「中國工農紅軍」(即解放軍的前身)。在資訊自由的香港,觀眾看到這裡,頓感毛骨悚然。


主旋律電影禁忌太多,正派角色總是如同青年典範,口裡只有理想口號,沒有任何人性掙扎,唯一不同是,戲中寫毛澤東為了「理想」,回鄉後被老婆鼓勵他「拋妻棄子」,回去革命。相較之下,戲中描寫國民黨,反而更立體,有將領因為蔣公重用廣東佬而心生妒忌,出言不遜的欺凌同志。至於共黨,尾場大戰,解放軍被迫到守在井崗山,劇戰後身心俱疲,長官說大軍需要回去助毛澤東,需留200人死守,但死守者性命堪虞,所以,兄弟兵留下兄,父子兵留下父,以保留革命種子,這時候大家都說要留下。當眾兵都哭成一團,大將軍卻過來握握手,表示「長官先走」,煞是可笑。

adblk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