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為宣傳903格最港產電影節,接受有線新聞台《拉近文化》訪問。談到如何界定港產片,我想起香港電影金像獎。很多被普羅大眾認定與香港無關的大陸戲,可能因為香港導演,或香港資金,便會被撥入香港電影行列。於是,趙薇憑一套在大陸發生全國語對白的《親愛的》,可以挫敗土炮蔡卓妍成為香港影后;《七月與安生》的周冬雨跟馬思純,已經佔了今屆影后五個提名中的兩個。以現時機制,也無可厚非。除非將香港電影或港產片重新定義,否則,香港女演員,尤其新晉女演員,要當上金像獎影后,只會愈來愈難。因為,國產片或合拍片都有任用國內演員的嚴格規定,而香港男演員的叫座力,普遍較高。在名額有限的情況下,你是電影公司老闆,也會將限額撥給古天樂、劉青雲、張家輝。你說,香港的女主角們,是否前路難行?惠英紅或鮑起靜有機會拍攝以女性作主導的言情小品,畢竟機會罕有。
然後,我數一數,有好幾位女星,以為好像贏過金像獎影后的,原來還未成事。例如舒淇,例如湯唯,例如鄭秀文,也例如林嘉欣。尤其林嘉欣。初出道,憑《男人四十》輕鬆贏取金像獎及金馬獎的最佳新演員及最佳女配角,已經是十五年前的事。以為必定下一站影后,卻等到2015年,才憑《百日告別》贏出金馬獎,實現大滿貫。在香港電影金像獎,憑《異度空間》、《戀之風景》、《救命》、《怪物》、《親密》、《暗色天堂》先後六次提名,竟然悉數敗北。不可謂不遺憾。
或者只有我們才當成遺憾。我不是說林嘉欣寄情家庭生活之類的陳腔濫調,我是指林嘉欣在其他事業層面的發展。例如慈善,也例如策劃展覽工作。一個明星,獲邀擔任慈善活動的宣傳大使,毫不出奇,都係影影海報,出席一下活動,講兩三句感受,拍拍短片呼籲一下粉絲響應,搞掂。林嘉欣最近成為「無國界醫生日」榮譽行動大使,以上動作做齊。難得在主動做埋策展人,以之前策劃過日本書法展的經驗,為「無國界醫生日」籌辦了一個電影座談會,物色地方,出樣出力,將會跟救援人員齊齊面向觀看紀錄片的觀眾,講解身處西非對抗伊波拉疫情的經歷。找到這樣的一個宣傳大使,就似百事找到郭富城。
重點在主動。我們的身邊,有太多心態是交貨的人,答應做一件事,做好本份,限時內完成,已經萬幸,別人實在不應該期望更多。林嘉欣明顯不是一個滿足於交貨的人。有策展能力和經驗的藝人,不多,但肯主動為他人著想,為整件事的利益去考量,而不是主動為自己爭取,為個人的利害而籌謀的,更少。身為人妻及人母的林嘉欣,可能不太在意究竟當不當得上金像獎影后,反正演技也一早獲得肯定。我在意。尤其香港電影金像獎不會有推動力去改制,在可見的將來,影后殊榮,可能會給國內女星壟斷,林嘉欣是最有能力突圍而出的「香港代表」。即使她是台灣人,但她在一直以來,也很港產片。以近績推斷,她肯定比舒淇或湯唯港產片,甚至,比鄭秀文更港產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