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疫情年初爆發,戲院一度關閉超過100日,直至4月21日重開,至今剛好半年,而幾套在這段期間上映的香港電影(合拍片包括在內),包括鄭晉軒執導的《闔家辣》、彭秀慧執導的《阿媽有咗第二個》、吳炫輝執導的《明日戰記》,以及陳詠燊執導的《飯戲攻心》,統統獲得超過3,000萬港元(下同)票房。
其中古天樂身兼總監製和主角的《明日戰記》,截至周四(9月22日),累積票房已衝破6,100萬,暫列香港電影史上最高票房華語片第四位,相信很大機會打破梁樂民與陸劍青執導的《寒戰II》(2016)6,682萬紀錄。古仔早前出席慶功宴的時候更講明,希望這個「親生仔」最終能夠突破1億大關,挑戰《壯志凌雲:獨行俠》(Top Gun:Maverick)成功,榮登2022年香港電影票房總冠軍。參考貿發局的每周票房資料,後者上映近4個月(5月26日上畫),暫時累積約1.07億票房,而《明》僅上映了一個月(8月25日上畫),只要有新話題帶動觀眾(再)入場,說不定能夠創造奇蹟。
西片票房仍處優勢
翻查資料,本地電影界上一轉有此成績,即一年內有多齣電影獲逾3,000萬票房收入,經已是27年前的事 ── 1995年上映的《百變星君》、《烈火戰車》、《紅番區》、《霹靂火》以及《金玉滿堂》,其中全年冠軍《紅番區》(5,691萬),總票房較西片《虎膽龍威第三集》(Die Hard With a Vengeance)(3,265萬)還要高出2,400多萬。上述資料無非想帶出以下問題:到底港片是真的復甦,抑或只是觀眾「餓得太久」出現錯覺?不如釐清字義 ── 霉咗好耐終於谷底反彈,但沒多久又再「插水」,這只能形容為「浮浮沉沉」;要稱得上「復甦」,必須在低位往上衝,而且要多數作品在高位(有質素或有話題的)維持一段時間。
若然單純從華語電影票房收入而言,2022年的香港電影肯定是復甦,只要參考以往數字就會明白。2020年至2021年因為疫情爆發,戲院先後三度停業,電影界大受打擊,就算有票房超勁的「大戲」,也只能說是異數。且看2021年,冠軍是《梅艷芳》,全年票房高達6,100萬(跨年上映),第二位和第三位分別是《媽媽的神奇小子》(2,806萬)和《怒火》(2,637萬),兩套電影成績已算相當不俗,但跟一枝獨秀的《梅》相差很遠。2020年冠軍是《乜代宗師》,總收2,960萬,第二位是《幻愛》,收1,525萬,第三位是《家有囍事2020》,收1,197萬,去到第四位《麥路人》僅得830萬,一千萬也不夠。
再望多兩年數字,2019年冠軍是《廉政風雲 煙幕》,收3,136萬,第二位是《掃毒2天地對決》,收2,481萬,第三位是《葉問4:完結篇》,收2,254萬(跨年上映)。2018年,冠軍是《棟篤特工》,收4,471萬,第二位是《無雙》,收3,441萬,第三位是《我的情敵女婿》,收1,743萬。總括而言,2018年至2020年間的票房數字,雖沒有像《梅》跨張得能夠拋離對手幾條街,但也不過是「得一兩套比較標青」,相對於西片,港片始終成不了氣候。
《正義迴廊》具氣勢
反觀2022年4月戲院重開後,香港人對本地電影關注和討論明顯增加,MIRROR效應(姜濤、柳應廷和呂爵安有份擔正)固然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久旱逢甘露(無法外遊,需要消遣,睇戲是不錯的選擇)也理所當然刺激票房。但「鏡粉」無法完全代表全港市民的觀影口味,睇戲亦需要觀眾打開荷包「課金」,故有理由相信,香港電影的整體製作回勇。不然就算電影公司連番出擊,主攻社交媒體推廣,與台前幕後連番到戲院謝票,也無法凝聚成一種集體氣氛,令一班可能已經遠離戲院很久的觀眾,覺得有必要再次買票入場「睇下你咩料」、「睇下呢套戲係唔係外面講到咁勁」。
坦白講,過去10年,已不知多少次真金白銀買飛支持「香港製造」的電影,但入場後發現,無論製作和劇本都是未如理想,好些金像獎的得獎作品,看至中途甚至有種令人想「𠝹凳」的衝動。2022年幾套票房衝破3,000萬大關的電影,我都看過,若要抽秤缺點,應該可以另外再寫一篇,但起碼劇組已竭盡所能拍好一套戲:故事完整(情節講得通)、演員做戲時沒有令人非常尷尬,而且各有優點,如《明》的特技其實毫不失禮,《阿》和《飯》的鏡頭、配音和美指也頗有水準,以質素而言是回勇,但也未去到復甦。始終電影如社會,需要持續發展,對前景看不看好,不能只着眼於「現在上映」的,也要看「不日放映」(Up-and-coming)的。直至日前看罷新晉導演何爵天執導的第一套作品《正義迴廊》,我開始有信心說一句:香港電影氣勢上很大機會「返番嚟」,不是回到往日,而是開展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