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0-02-27 04:30:00
日報

《下半場》分鏡剪接凌厲 幾近真人版《入樽》

分享:

創作人總得挑戰自己,拍過失明音樂勵志片《逆光飛翔》(2012)後,張榮吉不斷接到類似的殘缺電影題材邀約,他一一推了。2014年拍成犯罪類電影《共犯》,近幾年拍下很多運動紀錄片,不算是球迷的他,開始對此產生興趣,慢慢挑選,終於發現自己對台灣HBL(高中籃球聯賽)中所見所聞產生興趣。經歷過參加創投,不斷修改劇本,又因為他大膽選用了一個幾乎全無卡士的拍法,令不少投資者卻步,電影遲遲的開拍,要到2019年才在台灣正式上映。

兄弟場上對決
亞洲電影拍運動題材常漫畫化,藉此去避開艱辛的資料搜集及盡量寫實,《下半場》不一樣,他們選了一條艱難的路,張導同時找來熟知籃球場上一切的教練、不懂籃球但了解拍動作場面的武指合作,因應劇情發展,跟據球例寫比賽攻守。結果是拍出了亞洲電影從來沒有拍出過,既有說服力又緊張的比賽場面,大量職業球員參與下,現場調配演員、剪接、分鏡之凌厲,十分罕見。電影給人的感覺,就像看真人版《男兒當入樽》(Slamdunk)一樣。

故事上,《下半場》由2012年參加創投(當初叫《零秒出手》)後多次改動,張導試過寫由教練角度出發,也不滿意,直至有天讀報,看到HBL賽場上出現兄弟共代表一隊,在賽場上對決,他靈光一閃,馬上將故事重寫。電影由兩個都愛打街場的籃球手寫起,二人命運不同,當弟弟的有天份,被選入籃球名校做校隊,資源豐富;哥哥天生患有聽障,要戴耳機,只能入選窮鬼中學校隊。兩兄弟也代表了兩種價值、兩種階級,導演說,他心裡這是一個「小蝦米面對大鯨魚的故事」,也許還有點夫子自道的況味。

感人有迫力
筆者並非說《下半場》達到甚麼藝術殿堂,但在資源極為有限下(成本約2,000萬港幣),怎拍一齣熱血青春運動電影?它在技術及創作上克服了重大難關,示範了怎寫一個新世代有說服力的高中籃球故事。這世代資訊發達,不像從前港產片趁潮流,借點「吊威吔」技術拍主角飛身入樽的場面,就能胡混過去的。張導在開拍前找來演員加上職業球員,訓練半年才真正開機,也因此電影才不能有卡士,明星哪裡有時間跟你這樣磨。而戲要感人,創作者必須帶觀眾進入一個世界,張榮吉的確花對了氣力,根據球例及47套真實的戰術,呈現出青春的心態和像真度相當高的籃球比賽場面,尤其決賽一場達廿多分鐘的場面,共拍了10天,效果逼人。

除卻動作場面本身,故事藉貧富寫階級,拍窮校中隊員感情,一班年輕人平日胡鬧愛玩,但為了比賽拼盡力氣,為了隊中兄弟犯錯一同受罰的那種感情,也拍得非常自然流露。《下半場》在台灣上映廣受好評,但票房只屬一般,殊為可惜,這種質素該是在大銀幕裡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