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訴父母「點解要生我出來?」聽來很忤逆不孝。黎巴嫩電影《星仔打官司》將這指控搬上法庭,提控者是一個12歲男孩,生於一個子女眾多的難民家庭。電影以戲劇化的官司作引子,拍來寫實不煽情,道盡難民兒童的荒謬處境,戲裡兩位真難民的「素人演出」,感染力極強。本片入圍本屆奧斯卡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是今年不容錯過的佳作。

當頭棒喝
電影開場,矮瘦的星仔接受問話,他因傷人而被捕,沒出世紙,要靠牙齒推斷實際年齡。鏡頭一轉,星仔以提控人身份上庭,控告父母把他生出來,深邃的眼神滿載故事,「星仔走天涯」的故事,從倒敘開始。12歲的星仔從未上學,有個爛醉父親,父母子女成群,自幼賺錢養家照顧弟妹,不料雙親竟將11歲妹妹半賣半嫁給包租青年,他無法阻止,悲憤離家。流浪街頭的星仔,獲埃塞俄比亞的單親媽媽Rahil收養,協助她看顧不足兩歲的兒子Yonas,三口子蝸居於狹窄鐵皮屋,星仔首次感受家的溫暖。後來,Rahil因黑工身份被捕,剩下一對孤苦無依的小兄弟,儘管星仔堅持不離不棄,他唯一的借鏡是疏忽照顧子女的原生家庭,怎可獨力養活小B?當疲乏餓透的身軀無法再拖著Yonas,只能無奈放手。
星仔父母生而不養,在庭上答辯時一臉無辜,振振有詞說只是承襲上一代的婚嫁生育觀念,娶11歲女孩的包租青年如是;反觀,自身難保的Rahil無能力護養幼子長大,至少仍能給孩子們有愛的家。成年人常說身不由己,留下來爛攤子要星仔承擔,他對親弟妹和沒血緣的Yonas的情義,猶如當頭棒喝,不獨單單指向父母,更是袖手旁觀的社會。貧窮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根深柢固的傳統觀念令悲劇不斷重演,更可悲是富裕文明社會,生而不養的棄嬰虐兒慘劇,時有所聞;在香港400萬元養一兒的大論述下,豐衣足食卻沒教養,最為諷刺。
真情演繹 撼人心
《星》片由黎巴嫩女導演Nadine Labaki執導,她花逾4年時間搜集資料和實地訪談,戲裡的街童拾荒或擺賣、自製禁藥販賣、濫藥止痛、初經少女被迫童婚、餵食「沙糖冰塊」等情節,均取自難民的真實經驗,即使星仔與父母對簿公堂是虛構,卻能反映孩童活像「地底泥」的憤慨。全片以半紀錄片手法實景拍攝,起用素人演員,鏡頭沒花巧卻能精準捕捉演員神態,寫實呈現貧民窟的生活苦況。演星仔的Zain Al Rafeea是真敘利亞難民,演幼兒Yonas的女孩則是非法居民,兩人真情流露的互動,演活一對相依為命的落難兄弟,走投無路的星仔在難捨難離之間,教人心酸。Zain沒太多激動的情緒,忿恨眼神深藏著傷痛,獨有的世故與滄桑,成就最有力的無聲控訴,憑此片獲土耳其金橘獎影帝。
亂世可有奇蹟?
苦兒流浪,無疑沉重,卻不是販賣悲情,影片取名Capharnaüm,直譯是迦百農,是聖經裡耶穌行神蹟但又受咒詛的村莊,法文帶有混亂和奇蹟的意思。導演生於亂世,藉電影讓街童發聲,向視若無睹的世人發問,能給孩子一個奇蹟嗎?面對失職父母、社會忽視,從逆來順受、掙扎求存到頑強反抗,星仔步其兄後塵坐牢,竟換來母親最荒謬的補償,促使他憤然作公開控訴,改寫自己的命運。現實中Zain獲聯合國難民署批准舉家移民挪威,14歲終獲受教育的機會,另外幾位參演的街童亦可返學讀書。誠然,奇蹟罕見,發聲沒保證帶來大變革,但沉默與視而不見,只會延續悲劇的循環。
讀文化研究,做了半個記者,愛漫遊光影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