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17-07-17 06:00:00

《無名女孩》 抽離與同理

分享:

繼《公投飯票》後,戴丹兄弟再次拋出一個道德難題:某天門鐘響起,但你選擇不應門,一個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因而不幸離世,你應否為此負上責任?


《無名女孩》指的不是女主角,而是電影中沒有真實出現過的非裔女孩,她的離世像米高漢尼卡《偷拍》內的神秘偷拍錄影帶,誘發出一個個角色的道德壓力和恐懼,是電影主要的Driving Force(推動者);同時,無名的她也代表被社會忘記的一群,無生存證明的新移民(或難民)。


著重劇情帶動
戴丹兄弟首個「偵探」作品,以一個情境設定開始,首次有情節主於角色之感。大概是因為謎團的存在,令電影較側重於以劇情帶動,有別於一貫戴丹兄弟的以角色心態為中心,所謂被角色性格帶著走的做法。因此鏡頭雖一如以往緊貼主角移動(只有一兩個鏡頭沒有主角的蹤影),角色心理的呈現和描寫卻不多。社會勞動的邊緣一群,繼續是戴丹兄弟關注的主題,今次只是隱藏在主線內,不像以往明顯。

adblk6


歐洲難民問題
醫生這個設定是有趣的,這專業賦予了女主角兩種對立的能力──抽離與同理。面對別人的傷痛危難死亡要處變不驚,同時又要富惻隱之心,盡所能拯救每位陌生人,經常存在於理性與感性之間;正如歐洲面對難民問題一樣,同情但愛莫能助。片中女主角基於愧疚,出錢出心出力,鍥而不捨查根究底,只為幫無名女子沉冤得雪?還她一個身分,不至客死異鄉,無人知曉?但到親眼看到親人坦言的告白,卻只能提供一個遠距離的安慰,一反全片女主角鍥而不捨、窮追猛打為「幫」無名女子的行為。原來說到底只是為了令自己好過,真相大白後,你是否好過?對我不太重要。正如女主角對應露營車場老闆母親(一個她曾拯救過的病人)的離世一樣,只會冷冷的說聲「節哀順變」,現實中階級的鴻溝,顯而易見。


On the Road
現實猶如車來車往的馬路,和主角經常On the Road的狀態一樣,趕路時不會無故停下來,看看擦身而過的他們,那無名女子也只不過是,從高速行駛的車內看到,閃過一剎那的倒影。
順帶一提,電影中提到在比利時,一個全身墓碑10年都只需420歐元,頓時失敬地覺得,那無名女孩死得比我們還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