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臍帶》劇照。
蒙古電影看過嗎?相信連資深影迷也看過不多,本周上映的《臍帶》全片講蒙古語,電影由喬思雪編劇、執導,她本身就在內蒙古出生。
喬思雪2015年畢業於法國巴黎3IS國際電影學院,回國後先做編劇,分別寫過長片《和月亮的距離》,2017年編寫《夢幻騎手》,《臍帶》是她首次執導作品,電影講述一個蒙古音樂人阿魯斯,到了上海發展事業,有天得知母親患病,身在蒙古的哥哥為照顧母親疲於奔命,他只好放下工作,回到老家幫忙。回到草原上,他發現老房子已沒有電,找來電工幫忙修理,因此認識了電工的女兒塔娜。母親因腦退化,行為漸漸變得如同小孩一樣,到處搗亂、亂跑,為了她的安全,阿魯斯用一條長布拉成繩索,一頭綁在自己身上,另一頭綁住母親。
母親誕下孩子時,割下臍帶,到了她無法照顧自己,兒子又重新綁上「臍帶」,這次照顧者/被照顧的身份倒轉了。
悲傷的告別有喜感
據導演喬思雪自述,她在內蒙古一個小鎮出生,九十年代都跟父母看錄影帶過周末,千禧後自己租DVD看,到京奧(2008)後漸漸出現網上資源,替代了所有觀影方法。內蒙位置較遍遠,她說因為電影,讓她有了第二生命,可以抵達無法抵達的世界,也讓她看事情不再只看正面,還可以從側面去看,繞到背後去看。
《臍帶》其實是齣講述告別的電影,母親年紀大了,又患失智症生命已在倒數,但她還有願望,就是回到記憶中的家,那個如今已不知道還在不在的故鄉。回到故鄉的兒子,除了照顧她的起居,也盡力要助她找到故鄉那顆大樹,告別之旅因此展開。告別的故事本是悲傷的,但她繞了過去,影片帶有詩意,偶有喜感。
女星姚晨教戲
《臍帶》有著名攝影師曹郁掌鏡,他曾拍過《南京!南京!》、《擺渡人》、《八佰》等電影,片中攝影相當出色。《臍帶》還有女星姚晨監製,戲中絕大部分演出的都是素人演員,包括男主角伊德爾其實在現實中真的是一個內蒙音樂人(他是導演好友),而姚晨除了任監製,還落場指導素人演出,特別是電影前段的演出,調子都是由她親自定下來的。了解姚晨和曹郁是夫妻,也許比較可以了解為何二人都落力參與本片。伊德爾首次主演電影,演出相當不錯,但真正演技深厚的,其實是飾演返老還童,一直為兒子添煩添亂的母親,由2015年憑《諾日吉瑪》贏得第30屆金雞獎最佳女主角的巴德瑪飾演。
喬導說,電影本來是想探討一對母子,在情感變淡後,如何重新拉近關係,當母親退化成小孩,子女能否像小時候母親對自己一樣?戲中寫腦退化症,原來她爺爺也患上此症,二人無法溝通,她只能視爺爺如同小孩。
《臍帶》故事流暢,攝影出色,雖然小眾,成績相當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