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椒之味》改編自張小嫻小說《我的愛如此麻辣》,但電影版幾乎不提原著作者,在香港,多提及導演麥曦茵、監製許鞍華,以及幕前一眾巨星包括鄭秀文、賴雅妍、李曉峰,還有劉德華客串。麥曦茵5年沒有新作,上一齣長片已經是2014年替港台拍攝的電視電影作品《曖昧不明關係研究學會》。幾年來她拍拍短片,又搞經理人公司,給人發展不順,甚至我聽過有人批評她予人不務正業的感覺。



《花椒之味》陣容強勁,算起來是麥的首部合拍作品。但綜觀作品風格及創作方向,其實保守,十分十分之保守。單單看其故事大綱:夏如樹(鄭秀文飾)因父親去世,才得知父親另有兩名女兒,一在台北、一在重慶,及後三人合力尋回父親那失去的麻辣鍋味道。那種中港台三地各派代表,認識父親種下的錯,然後合力做事,假裝和諧再上路的喻意,主旋律政治喻意溢於言表,肉麻又有點虛偽。但在麥曦茵執導之下,細節及演出也不是一無是處。
與《半分熟女》《海街女孩日記》相似之處
故事寫三姐妹在父親葬禮上首次見面,但認識後又各自回到自己生活,如樹跟前度男朋友關係也沒法再進一步,停在結婚還是怎樣的關口上。她看著老父留下來的舊店需要遣散員工,想了一會,毅然辭職。回到店中打點,才知道父親事事親力親為,店中竟然沒有人了解他那麻辣秘方,決定要盡力尋回失去的味道。我未知這橋段是否有參考對象,年初蔡卓妍主演的《半分熟女》的主要橋段也幾乎一樣,寫女主角萬事不順,老父突然離世,他打理的茶餐廳有一招牌菜已無人會煮,她決定下廚尋回,這橋段多相像!
《花椒之味》的主題本來甚好,它寫麻辣火鍋的花椒,之所以大受歡迎,辣味其實是用另一種微痛,去令人暫忘自己的傷痛,以痛來掩蓋痛,讓你修復成長。據麥的自言,她的作品都寫治理傷痛和成長,但戲拍起來太過工整,太守規矩,缺乏了人性的質感。其實《花椒之味》也令人想起了是枝裕和被認為最商業、甚至被形容為精品化的作品《海街女孩日記》,故事由漫畫改編,寫三姐妹在父親葬禮上,才發現另有一同父異母的妹妹鈴,當她們得知鈴失去依靠,決定邀她過來,共同生活。
《海街女孩日記》寫三姐妹照顧沒有依靠,獨留鄉間的14歲妹妹,合情合理。是枝裕和以生活細節著名,以近乎儀式化的做菜、開飯過程去寫相處及成長,無論作品如何被批評商業化,它都實在高明太多太多。《花椒之味》寫中港台三個女兒,為了重現父親失去的味道,撇除政治(計算)喻意,這本來就不太現實。
有一點我留到最後最後才提提,演出父親角色的,是鍾鎮濤。關於這齣戲,每次我一提有他演出,就沒人願意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