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2022-04-29 04:29:03
日報

MakerVille ── 矢志衝出香港的新世代「大台」

分享:
魯庭暉

人算不如天算,若非突然傳來噩耗,資深演員曾江不幸斃命檢疫酒店,相信周三(26/4)在社交網絡洗版的娛樂新聞,必然是電訊盈科(008)新成立的公司MakerVille於九展Star Hall舉行大型品牌發布會。畢竟這是上周四(21/4)政府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首個結合歌、影、視和廣告客戶4大範疇的本地娛樂產業盛事,理所當然成為焦點。
 

adblk6
《命案》

小小超下的大棋

然而,綜觀周四(28/4)下午本專欄截稿前24小時的網絡討論焦點以及媒體取材角度,不難發現絕大部分報道僅圍繞以下4件事:(1)MIRROR官方歌迷會將於今年5月成立;(2)「杜Sir」杜琪峯在台上說「討厭」MIRROR;(3)COLLAR將會出現首個「團綜」《我哋係COLLAR》;(4)發布會後ERROR的爆笑圍訪。至於MakerVille內容製作與平台發展的策略和方向,卻甚少著墨分析。

其實只要坐定定,將發布會的YouTube直播從頭看到尾,看到MakerVille與「銀河映像」合拍電影《命案》(鄭保瑞執導,杜琪峯、游乃海和朱淑儀監製),還有建立全新演藝平台「MakeALive」,就知道MakerVille乃「小小超」(李澤楷)下的一步大棋,藉着「魯暉」(MakerVille行政總裁魯庭暉)的全面掌舵下,銳意建立一個能夠衝出香港的新世代「大台」。

說起「大台」兩個字,自然會想起無綫,這家電視台在民間有此別名,全因1967年啟播後的短短20年間(至1987年),能夠建立一個透過自家製作和藝人管理,從而稱霸電視、樂壇和廣告三大界別的電視台 ── 雖然已故的「六叔」邵逸夫爵士當年旗下還有「邵氏電影」,惟1987年至2009年完全停產,所以周潤發、梁朝偉、劉德華和張曼玉等知名藝人,都是在無綫拍劇走紅之後踏足電影圈,部分人更是在仍然跟公司有約的情況下拍戲 ── 簡而言之,八十年代絕對是無綫輝煌年代,但凡涉及幕前工作,十之有九都跟大台有關,名副其實:「周圍都係,日日都見到佢哋大頭咁滯」,而「中央集權」就是大台當年成功的關鍵,意思是無綫將製作、播放、外銷、藝人管理統統緊握在手,務求肥水不流別人田,賺到最盡。作為藝人,想拍劇?想「入屋」?想爆紅?想賺錢?踏進廣播道77號(當年無綫廣播道總台原址,現為住宅星輝豪庭)幾乎是那些年的唯一選擇。

放眼跨國串流平台

回望過去,放眼今天,有沒有發現MakerVille的業務範圍,跟當年身處高峰的大台很相似?同樣都是奉行相若的「中央集權」制度,總之「乜都關佢哋事」,但營運策略上有一點很不同,就是MakerVille深明,香港市場規模太細,外面世界非常之大,與其一味出招(如成立官方歌迷會)箍緊本地觀眾,不如矢志衝出去,不再單純「拍電視」,而是成立娛樂製作公司,在不受本地電視牌照規限之下,與香港以至全球的影視製作平台合作,既能夠維持一定的作品生產數量,又能夠將自家藝人獲得演出機會(如MIRROR隊長楊樂文可以參演電影《命案》),做到有錢「齊齊搵」。據了解,MakerVille與「銀河映像」合拍電影只是第一步,他們與「黃Viu」新成立的Viu Original Studio「兩台聯乘」也是未來可期,但「小小超」與「魯暉」真正渴望做到的,是跟Netflix或者HBO這類跨國串流平台合作,亦即模仿現時韓國影視產業經營模式。

MIRROR

粉絲經濟如金礦

另一個值得留意的是「MakeALive」。從發布會的介紹可以得知,這是一個容許不同音樂創作人、歌手和演藝人士的開騷平台,不止實體演出,更可以做到網上直播,包括提供「最煞食」的Fancam(飯拍)點播。換言之,此舉是擺明車馬要賺粉絲錢的平台,都說偶像經濟(Idol Economy)、粉絲經濟(Fans Economy)從來都是「金礦」,哪怕「MakeALive」每月只需收費數十,以今天MakerVille旗下偶像團隊的人氣度,這筆收入已相當可觀。用另一個例子說明,大家可能會更易理解:即將成立的MIRROR官方歌迷會,傳聞入會「最低消費」400港元,但因為可以讓會員優先訂飛的「吸金超必」,所以深信很多「鏡粉」都是乖乖「課金」;因應政府現階段的防疫措施,現時每場演唱會只容許50%入座率 ── 紅館設有10,400個固定座位,可另外再加約2,000個活動座位,一半即可以容許約5,200人至6,250人入場,MIRROR暫定舉行10場紅館騷,若只有當中的10%入場觀眾願意透過「入會」成功購票,單是這筆會費收入至少多達200萬,假如你是老闆,也會笑到「四萬咁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