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5-03-16 06:00:00

一人控制與長短牛

分享:
1.Daimler(e)及(f)首先於車前路線牌旁加了兩個一左一右的入錢符號,並且於車門前重新油上前「上」和中「落」、「祇准上車」和「祇准落車」。(Mike Davis)

1.Daimler(e)及(f)首先於車前路線牌旁加了兩個一左一右的入錢符號,並且於車門前重新油上前「上」和中「落」、「祇准上車」和「祇准落車」。(Mike Davis)

2.九巴的「一人控制」模式,由隧道路線開始。(John Shearman)

2.九巴的「一人控制」模式,由隧道路線開始。(John Shearman)

3. 31呎長的短牛,最為適合行走港島多彎的山路。(Mike Davis)

3. 31呎長的短牛,最為適合行走港島多彎的山路。(Mike Davis)

4.「前上中落」的順勢流動方法,仍為今天的主流。

4.「前上中落」的順勢流動方法,仍為今天的主流。

海底隧道於1972年8月2日通車,其跨越維多利亞港,將九龍和港島連接為全新的道路網絡。隧道拉近人鄰,海港來往不再只限渡輪,乘車由堅尼地城奔往觀塘,或是筲箕灣直飛荔枝角,不用再轉幾程而可一車過。從此上課、返工或是拍拖,可作選擇的地點真係多籮籮。

 

三條路線,九龍西至港島東

有新隧道,自然要有新線路。維港兩岸的中巴和九巴,破天荒攜手合作,聯營開展隧巴服務。首批的過海路線,為堅尼地城至裕民坊的101、筲箕灣至荔枝角的102及蒲飛路至橫頭磡的103,三線可謂覆蓋了絶大多數地區的白領一族。兩巴由各自地頭搵食變為同一的戰場,競爭暨合作,雙方均派出最合適的車輛上陣。而當時九巴所派出的,就是剛剛出牌的Daimler(e)及(f),並且為此而更改車廂布陣,用於海底隧道通車時的主力軍。

adblk5

 

三位隊員之目的地布牌亦有別於過往顯示,由黑底改為以紅底白字,甚有農曆新年之feel。投入服務不久迅即成為最賺錢路線,甚至繁忙時間每隔數分鐘開出一班,不到幾個站便已經爆棚。如此方便,實在有賴前期的準備及卓見。

 

 

一人控制,從此不用再售票

過往由於兩巴分別以不同方式作營運,九巴為傳統售票的「後/中上,前落」,而中巴則已經率先使用「上車入錢」的「前上,前/中落」,加上當時中巴及九巴的Daimler(e)及(f)都係上杏下紅,作為「業餘」乘客,真係唔上車唔會知係邊種付費方法,並且兩種入口,故此一定要統一排隊嘅方法。做生意,當然以成本和速度為考慮之先,加上當時英國政府的政策作為參考,九巴決定配合以中巴這「一人控制」模式,作為路線營運的新開始。

 

「一人控制」(Driver Only Operated/One-Man Operation),顧名思義就是減去售票員,全車的服務上至收錢下至開車,運作單由司機作One Man Band。乘客需要自備輔幣於上車時即時入錢,就算豪付五百元大紙也不設找贖。當中改變的不只乘客和巴士公司,還有相關法例合約條文中「默示條款」的應用細節。由於中巴的「一人控制」已備足夠經驗,但九巴又可如果作即時的改變?可幸的是原設計為「一人售票」的Daimler(e)及(f),只需稍作改變,便可投入DOO/OMO參戰。

 

 

前上中落,至今的主流配搭

「長、短牛」的Daimler(e)及(f)首先於車前路線牌旁加了兩個一左一右的入錢符號,並且於車門前塗上前「上」和中「落」丶「祇准上車」和「祇准落車」,甚至清楚不過的於前門位置再註明「請用輔幣付費,司機不負責找贖」,當然還有最重要的錢箱。如此前置樓梯+「前上中落」的順勢流動方法,直到今天仍為新車的主流配搭。自此司機成為全車的The One and The Only One。而為提升服務與中巴抗衡,九巴還於這批隧巴,裝上乳膠的半軟墊座椅,免落後於別人。

adblk7

 

由於「長、短牛」本身為「半駕駛倉」(Half-Cab)的產品,前門設於司機背後,為免其經常拎左望錢箱,引擎蓋上旁邊加多一枚倒後鏡,方便觀看。並且摺門門片本來作為「前4中2」的設計,可能由於時間不許於裝嵌時更改作重新測試及驗車,故只好把闊前門的4門片減半,於車廂內以欄桿將後2門片擋著。縱然下車位置只容一人的身形,比起重新出牌時間之需,也只好兩害取其輕。

 

其實細說「長、短牛」,又豈止於隧道線,還有退役後的遠航及在港的新形象,下期續見!

adblk8

上文更正:

……九巴立時於1970至72年大量追加65部短版及「170」部長版的巴士。……

 

 

馮俊鍵~興趣多而尋究底,愛藏物並擁思人。七十後,舊情尋。電郵:[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