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多事之秋。很多時候,我們會低估了常見事情的危險,而高估了罕見事件的風險。在龍翔道塞車,你回想最近發生的事,法國尼斯恐襲,過百人傷亡;幾日後德國火車上又一單,幾名傷者是更「埋身」的香港人;之後傳來台灣旅行車起火消息,26人死亡。地球是否很危險?真的係時候回火星了? 同樣的事情,不同人有不同看法。你想起了人生第一次埃及之行,就是因為響應多年前在加拿大《地球郵報》看過的讀者投稿,無懼那年埃及分離主義恐怖分子在樂蜀槍殺逾60名德國遊客,打擊埃及旅遊業的恐嚇。你的計算其實十分理性,以當年約四千萬人旅行埃及計算,恐襲的死亡率粗算約是40萬分之一。
大家可知每年美國汽車意外死亡率是多少?大概是每五千個美國人死一個,你深知對一個旅客而言,遇上交通意外死亡風險,其實較死於恐襲高100倍以上。 然而,你亦深深明白,對風險的看法和迴避,除了從客觀統計數字去看,驚嚇性和必要性亦是另一因素。多年前《環球郵報》另外一篇讀者投稿,文章開頭就問讀者:「如每天都有7架747客機墜機,你會無動於衷嗎?」答案當然是不會!那時在北美,每年因為吸煙而靜靜死亡的人數,大約是100萬人(即每天約2,800人)。作者為甚麼那麼清楚?他是一位治療肺癌的專家。想到這裡,不再塞車,幾分鐘後便明白塞車原因:快線有3車輕微連環相撞,你心中祝願沒有人受傷。 後記:之後慕尼黑又有槍擊,9人死亡;再有酒吧爆炸。令人反思平等相處的代價究竟有多大?外人可選擇不去德國,那德國人有選擇嗎?你決定不取消下周往柏林公幹之行。 隔周三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