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中國才有「羊」,西方沒有「羊」。這當然只是文字遊戲。因為西方只有「山羊」或「綿羊」,並不存在「羊」這種東西,起碼在文字上沒有。英文有goat(山羊),sheep(綿羊),就是沒有可代表中文「羊」的字。此之所以,外國通訊社在報道羊年的訊息時,都弄不清楚該稱為“The Year of Goat”還是“The Year of Sheep”。
有人建議用“Year of Ram”,那就更為不妥當。因為“Ram”是指雄性綿羊,其屬性更為狹窄。英國人在分門別類時要求得很嚴謹,雌性綿羊叫“Ewe”,未成年的綿羊叫“Lamb”;而山羊亦因雄、雌、幼,而分別稱為“Buck”、“Doe”、“Kid”。至於一旦被閹割,則無論是山羊還是綿羊都一律被稱為“Wether”。
中國人看問題只注重大體,有時忽略了細節,以至在談生肖問題時,只說某年屬羊年,但沒有理會這羊究竟是山羊還是綿羊。自古已如是,至今已誰也弄不清楚。坊間的談生肖的書籍,用山羊的有,用綿羊的亦有。有人甚至把山羊與綿羊的特性都畫在一起,既有山羊的鬚,又有綿羊的螺旋角,不知該屬甚麼品種。
在生物學上,羊屬於哺乳類、偶蹄目、牛科下的一個亞科,其下還分開山羊屬、綿羊屬、羚羊屬等。所以山羊與綿羊既有共性,又有分別。牠們同是偶蹄,同會長角,同要反芻。山羊的軀幹一般比較纖瘦,綿羊則比較肥大,所以山羊比較靈活,善於在陡峻的山坡上跳躍,但綿羊則走起路來較為笨拙。
並非所有綿羊都有角,即使有,長相也與山羊不一樣。山羊的角向上生,雖亦會向後彎;但不會如綿羊那樣,捲曲成螺旋狀。山羊有鬚,綿羊則不會有。此外,綿羊的臉部與後腳有腺體,會分泌費洛蒙;山羊則沒有。所以山羊的羶味往往沒有綿羊強烈。中國人吃羊肉,首選山羊。
其實,不單只中國人喜歡吃山羊,我認識有些蒙古人、尼泊爾人、阿拉伯人,都說山羊比綿羊好味道。這可能與綿羊要剪多幾年毛才宰殺有關,這種羊由英國人稱為“Mutton”。當然沒有嫩山羊的肉好味道。
西方人對山羊奶情有獨鍾,除了用來給病人療養身體外,還專門拿來造芝士。著名的山羊奶芝士,如“Humboldt Fog”與“Bleu du Bocage”等,皆被食家推崇,價錢賣得遠比用牛奶造的芝士高。
一般人以為羊毛主要來自綿羊,其實山羊也產毛,而且遠比羊毛矜貴。現時被世界推崇的Cashmere(港譯茄士咩),就是山羊毛。讀者可不要以為它來自蘇格蘭,這種山羊原先產於中國西藏,後來才擴散到蒙古與中亞細亞。英國人是佔領喀什米爾時發現它的。近年香港女士喜歡買印度的Pashmina披肩,就是用這種山羊的毛造的。但香港女士硬要說這有別於一般的茄士咩,以便自高身價。其實兩者都是來自同一種高山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