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19-11-14 04:30:00
日報

愛上班的香港人

分享:

自6月社會運動起至今,經網上大事宣傳進行三罷已不止一次,大家也必須承認暫時效果未如理想。我們經常聽到一句對香港人諷刺的說話「香港人很喜歡上班」,回顧過往每次打8號風球、落黑雨,當風球或黑雨如在日間解除後的兩小時內,大家便馬上趕回工作崗位,難道真的那麼愛上班?不還是為那兩口飯嗎。說多勞多得是香港人的座右銘應該沒有人會反對,但當不幸遇上不體諒甚至苛刻無良僱主時,手停口停的勞方往往是弱者,這可能與香港的工會文化薄弱有關連。


工會原意是指基於共同利益而自發組織的社會團體。這團體可以與資方進行集體談判,在例如薪酬調整、工作條件、福利方面有磋商的權利。工會源自歐洲,工業革命加速工會的擴大,特別是在英國。早期在香港的英資公司,其工會發展基礎相對較完善,故看國泰航空的罷工都能有正面的結果。


在歐美國家,所有頂級大樂團背後都有工會,而且工會的勢力亦非常龐大。擁有近120年歷史,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在中美建交歷程有著重要角色的費城交響樂團,於2016年樂季開鑼便發動了一次大罷工,而正在同日匹茲堡交響樂團也同樣發生罷工事件,原因主要是樂團樂手的加薪問題。

adblk6


除了薪水,福利待遇亦常是勞資雙方角力的焦點。今年初的春季,堪稱全球最優秀樂團之一的芝加哥交響樂團,就因董事局削減醫保及養老金待遇惹來工會的不滿,矛盾爆發。


強大的工會勢力常被資方視敵作幫派組織,談判桌上永遠火藥味濃。如果像德國柏林愛樂樂團的共和國式架構,樂手、指揮、董事局三方的權限幾乎均等,每一位新聘的樂手或指揮的加入均由全體團員投票決定,而各團員都有參與樂團發展小組會的權利,形成一個共同體,在這種互相牽制的架構下,難怪柏林愛樂的出品從來沒令觀眾失望。


香港音樂界的工會文化仍不成氣候,名義上有的樂團工會,議題都是安排吃喝玩樂聯誼,畢竟當樂團最大的金主是政府,你還能跟誰較勁?近日一個名為「香港舞台藝術從業員工會」正籌組成立中,能夠團結一群藝術從業員不容易,就像香港人爭取自己的公民權益一樣。共勉之!  


鋼琴演奏家、音樂教育工作者、熱愛有營烹調的健美達人,致力以音樂教育塑造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