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扒番攤在香港早已禁絕,
但扒番攤的傳說仍然活躍在我們的文化中。
在香港未禁賭之前,香港極流行扒攤。方法很簡單,在桌子上畫上十字,分成「一」、「二」、「三」、「四」四門。莊家在桌上放上一小堆蠶豆,再用一個小瓷杯或攤盅,反過來蓋著當中部分蠶豆,推前給賭客觀察下注,即謂「出皮」。接著莊家打開攤盅,以四為單位數蠶豆,名為攤皮。此「皮」其實我們應該很熟,因為粵語中常用。以前有人在街上非法擺賣番攤檔,一收到消息說警察來查封,把賭具收起「走鬼」,亦即是「收皮」,所以「收皮」就有「收檔」、「結束」之意。
我族從來都有博一博的性格,千年不變,扒攤就是一例,所以扒攤亦有不少傳說流傳於世。
40年代,傳說澳門曾出現一位奇人,有特異功能看穿攤盅,每日例到賭場下注一局番攤,細細注,但必定贏。最可怕是吸引其他賭客,一同跟隨下注,賭場損失不菲,於是有鬼王葉之稱的葉漢親自充當荷官主持。這局,奇人買「四」,在場賭客一如既往,蜂湧下注。正當鬼王葉揭開攤盅,眼看攤皮心知不妙,正是攤開「四」。於是施展獨門絕技,神不知,鬼不覺將一枚蠶豆剔走。說時遲,那時快,這位奇人將插在背脊的不求人抽出,巧妙地將那枚蠶豆拍回攤枱上,結果仍然攤開「四」。傳說最後這奇人,每日到賭場領取三百圓作為生活費。
又有另一傳說,話說在日治期間,香港百業凋零唯有賭博,前中央戲院拆卸後建成現今中央大廈,這賭場最熱鬧,賭場門口掛上一面日本旗幟。某日,一名日本皇軍作客,坐在攤枱中央,面對荷官,投下一疊軍票下注買「一」,用廣東話大聲說,要買一定中,四周鴉雀無聲,無人夠膽一同下注。聰明的荷官,揭開小攤盅,劏開攤皮,逐一粒、一粒扒開攤皮,高聲唱出,攤開一。於是這皇軍順利贏錢,高興離場。後衍生歇後語,日本仔扒番攤:逐粒扒。
據說扒番攤在楚漢相爭時期由韓信發明,話說韓信同劉邦以急著募兵,所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但募兵人數愈來愈多就引申出成本問題,韓信發明扒番攤,在軍中聚賭,由自己出糧時又自己做莊,將士兵的軍糧贏回來,不幸的士兵就變成白做,要不是貪便宜的基因作祟,這個騙局早已「收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