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2021-08-06 04:30:00
日報

扭曲得令人無法承受的教育

分享:

有一種論點認為,中國人因為有超過千年的科舉制度傳統,所以對教育制度取態功利,把讀書看作是在社會階梯爬升的手段。在舊社會,「十年窗下無人問」的目標就是要「一舉成名天下知」,要成為士大夫。香港的殖民地教育歷史,也鼓勵了一種務實的態度,以接受教育、取得證書、擁有更高的學歷及通過專業教育及訓練取得資格,從而出人頭地。
 

嚴格講,這是一種過度簡化了的分析。近世的教育政策比較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東方人社會到現代都較強烈地展現這種傾向,但就算在西方自由社會,教育的功利屬性仍然普遍,分別可能只是程度的差異。


香港是一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七十年代經濟起飛,生活水平提升,但沒有改變在各方面的激烈競爭。各方資本匯集的經濟特色,也令社會充斥著功利的氣息,似要無休止地追求超越別人的經濟卓越。從教育制度中取得資歷,便成為在建基於理性權威的社會體制中,讓人置身某些身份團體及進據優越位置的最佳證據。因此,為人父母的不少都希望子女贏在起跑線,都願意在政府的普及教育政策下盡量為子女爭取最大的利益,也願意為子女的教育及培養作出投資。在香港人眼中,香港似乎仍然是充滿機會的社會,香港仍然是努力可以得到回報的社會。

adblk6


早在九十年代,已經有不少調查反覆說明香港人對教育制度普遍存在各種不滿。但香港人在兼顧營生時也考慮到香港在制度上的各種優點,儘管教育制度存在着在各種局限及不足,經濟條件較佳的家庭可能會作另類的選擇,但大部分家長仍然會接受現實,然後才考慮如何盡量在現存的教育體制中,培育子女在制度中爭取成就,為子女及家庭爭取最大的回報。就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香港因為前途問題出現了幾番人心動盪,引起過幾波移民潮,「為子女的未來」當然是移民遠走的最佳理由,但幾曾試過如當下,有這麼多決定移民遠走的會如此清楚坦言。 周三、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