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逝世,享年九十一歲。據悉,內地宣傳部門下令低調處理他的死訊。我聽聞這個消息,不禁笑起來。不過,這是苦笑,既為余教授逝世而苦惱,也為內地官方的無知而苦笑。
外界不僅公認余教授是著名歷史學家,還稱他是歷史泰斗。內地官方對此充耳不聞,皆因余教授不僅歷史知識豐富,判斷精準,更重要的是他的風骨,不單對史實負責,還把歷史的經驗教訓輻射到今天的現實世界,對今天的是與非作出明確的評價,而且這些評價都經得起歷史和歲月的考驗,這才是最寶貴的地方。
如今,官方下令低調處理,內地傳媒只能簡單地報道他逝世的消息,有關他的生平和貢獻都只能輕描淡寫。不過,客觀效果卻與官方的期望背道而行。既然官方傳媒也報道了余教授的死訊,一般老百姓也會追尋余英時是何等人也,一追之下,即使內地隱蔽了余教授的貢獻,但有心了解實況的人一定會順藤摸瓜,找到真實的答案。
好,即使官方禁制了所有歷史資料,甚至刪除網上有關余教授的內容,但現實告訴官方,這是無法完全刪除的,就像「六四」的史料一樣;中國境內找不到,不等如在這個世界上找不到。官方只是掩耳盜鈴而已。
有些官員真的以為,他們權傾一時,財大氣粗,無所不能。好,就當真的可以把全世界不利於他們的資料鏟除,就像秦始皇焚書坑儒那樣,但歷史和今天的現實是,被焚的資料雖然不能保留下來,卻保留了扼殺言論和學術的焚書坑儒的事實。這個部分官方也不想保留,但永遠刪除不了。
又如明成祖時代的方孝孺和後來的「東林黨」,被官方打壓的人士卻是歷史評價更高的人物。當時控制一切的官方,不管是決策者、執行者還是太監、宦官,卻成為歷史的罪孽。
這又回到一個原始的問題,就是你相信歷史的哪一個部分?強權高壓可以控制一切的部分?還是物極必反,引火自焚的部分?還是「死後寧可無骨灰,生時必須有骨氣」的部分?這是我送給劉曉波的對聯,也是余英時教授的寫照。我無法與這些先賢相比,只能以古鑑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