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門之書》(Book of Mormon)自數年前在百老匯上映,叫好又叫座,橫掃當年東尼獎十四項提名及囊括四個大獎,我卻一直沒緣分看。
難得的是,這陣子,它去了澳洲墨爾本的公主劇場(Princess Theatre)公演,而鄙人又剛巧在墨爾本。啱啱遇着剛剛,唔係唔睇下嘛?
要講宗教這麼大的議題,動輒得咎,高手卻懂得用一個徹頭徹尾的喜劇去盛載,觀眾由頭笑到尾,諷刺揶揄無傷大雅,卻又發人深省。
甚麼是信仰?信仰就是當你挨家挨戶背好台詞禮貌周周烚熟狗頭去按門鈴,然後徒然吃下一次又一次閉門羹。
信仰就是高材生照本宣科,聽眾個個搵周公。半桶水的傳教士亂噏廿四信口開河,受眾卻又深信不疑,還主動來受浸,教會所有弟兄都做不出他的成績。
烏干達的民眾,一生人都不知道上帝是甚麼,無期望就無失望,生命的苦水一骨碌自己啃了它。
但是,半桶水的Cunningham憑着吹牛吹出來的鹽湖城,竟能令每個人不再懼怕苦難,心靈從此有所寄託,深信有天可以離開困境。
烏干達人民從來沒有真正理解摩門之書,因為所聽的都是假的。但烏干達的人民的確又已得到摩門之書,因為找到了生命的平安與救贖,最後甚至落手落腳把自己所信的發揚光大,然而信仰卻被改名換姓,又重要嗎?
表面上,作者想挑戰宗教之真實與虛無。但我覺得,他更想講的是,究竟甚麼人才會得到宗教的祝福?
自以為是的高材生,差點命送烏干達。又蠢又鈍甘心當配角的,最後卻成為了人民英雄。女主角知道鹽湖城是假的,傷心到不得了。反而無讀過書的村民,聽得出那只是個比喻,老早走進了心靈的天堂。
如果耶穌說過,只有孩子才能進入天國,小孩子的單純與謙卑,大概就是打開任何宗教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