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文化資產再利用」在文化資產保存人士的呼籲及國際間政府的推動與宣傳下,提倡「文化景觀保存;結合城鄉發展;再朝向文化觀光產業」,成為已發展社會勢在必行的趨勢,也是製造地方經濟的策略。在本港,文化資產在景觀及環境工程學上經常研究,當中「文化景觀」在研究城鄉發展時,對其設計定位極為重要,今天則在此簡述一下。
「文化景觀」一詞直至九十年代初才出現,在美國Santa Fe所舉行的第十六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中被列入世界遺產的項目之一,並新增在世界遺產公約作業准則中。指在特色地景發展前,未能判定其屬性是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或複合遺產時,便以該作業準則的機制處理。按世界遺產中心之公告,全球計有共有55處指定之文化景觀。而文化景觀主要可分為以下三個範疇:
- 由人類有意設計與建築的景觀,如:園林、公園等景觀
- 有機演進的景觀,如:農林產業等持續性或殘遺景觀
- 關聯性景觀,如:與宗教、藝術或文化等強烈相關景觀
「文化景觀」意涵所強調的是“人類與自然環境互動下的傑作,反映可持續性土地之利用技術,並能維持或加強景觀的自然價值”。它是一種包容性的概念,指當「自然景觀」遇上「人文活動」時,在長期共處的發展情況下,所產生的空間及相關連之獨特環境。
以英國Blaenavon Industrial Landscape巴那文工業地景為參考案例,從保存整體生態與生產系統的完整性可以呈現出,產業地景形成的「空間脈絡」、「社會意涵」及「地景」改變方式。這個項目詮釋了文化景觀應避免的單純以建築實體為主體思考的解讀,並保存整體生態與生產系統完整的可能性…再利用保護文化景觀具有的寬廣「文化」與「自然」的向度、探索地景產生的「社會」向度、整合融入新機能,保有隨時間持續轉變,但本質不變的特質以及可能的新「經濟」向度。巴那文工業地景的保存不只帶動地方振興,建立居民的文化及生活認同感,更進一步透過近年來硬體環境的改善,增進在地生活環境品質與經濟、教育價值。

©everyeverywhere.com (照片由作者提供)
文化景觀之多元及複雜性常必須透過跨區域計劃建立文化景觀保存之完整性,參考的組織實施,「巴那文夥伴關係組織」所聯結的相關地方及中央政府組織代表及專業諮詢團隊是推動文化景觀保存及再利用的區域特性所不可或缺的條件。只有全面性由計劃出發,清楚界定土地權屬、使用內容、管理分工、開發規模及資源整合才能有效的推動文化景觀的保存及再利用。

©alexhofford.com (照片由作者提供)
以「文化景觀」條件來反觀香港的城鄉發展,俱得天獨厚的多樣化生態體系,結合經歷百多年不同政治文化的演替,形成其獨特的「人文景觀」,或許有許多可以整合的潛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