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份《施政報告》發表,主題是「拼經濟謀發展 惠民生添幸福」。香港目前處於疫後復甦期,如何重振至關重要,民生是社會之本,當然不能忽視。若說到人性化,報告期望為市民添幸福,就較為抽象,也可說是層次更高。近年國際間流行用快樂指數作為量度管治的另類指標,以顯示在物質以外的社會面貌,期望《施政報告》增加幸福感,未必有客觀的KPI,但卻是任何政府想達致的目標。
《施政報告》想增加市民幸福感,當中最有話題性的政策之一是鼓勵生育。市民毋須由政策公布後懷胎十月才可以得到獎勵,目前準備迎接新生命的父母都可以受惠,對他們來說,這是家中添上新成員外的另一個「驚喜」。
本地出生率連年下跌,有人會覺得2萬元的獎勵和養育子女的成本根本不成比例。從前有個銀行廣告,宣傳培養一個小朋友成本要400萬元。這個廣告深入民心,從宣傳上創意發揮很成功,從社會角度卻有很大的負面作用,令不少草根甚至中產對生兒育女望而卻步。
從現實上,在香港生兒育女,可以花費不菲,同樣可以「平有平養」。香港的教育、醫療,甚至公營房屋福利都居世界前列水平,養孩子有物質基礎當然好,但只要肯投入愛心和耐性,未必需要堆金堆銀,都可以讓他們快樂健康成長,以至學有所成,出人頭地。香港是個相當平等的社會,是培育幼苗的好環境,有仔趁嫩生,享受一家大小天倫之樂,是市民幸福的源頭之一。2萬元的鼓勵是說明政策方向,怎樣能夠像銀行廣告一樣令市民明白培育下一代是上天賜予的禮物,是令香港有生生不息新希望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