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難得在周日有機會做「曾俊華式中產」:在中環金融中心,手執一杯靚咖啡,一連觀賞了三部與法律有關的電影。當中兩部牽涉同一主角,一部是按真人真事改編;另一部則是紀錄片形式拍攝。
美國最高法院目前唯一女法官Ruth Bader Ginsburg(“RBG”),一臉男版活地阿倫,挺著一副矮細弱小身軀,在84歲高齡成為司法偶像、人民英雌(特別擁護男女平等者)。她鼻樑上掛著保守款樣眼鏡、神情嚴肅的「嘜頭」,被創作為各式各樣的圖騰,儼如一位影視大紅人。
美國五、六十年代一片平權浪潮,爭取種族平等最著名、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當然是其金句「我有一個夢」與其本人同樣永垂不朽的馬丁路德金;反而一直鍥而不捨,利用其最擅長本領(法律天才),一宗接一宗案件努力地爭取男女平等的RBG,卻相對鮮為人知。
從事執業大律師、律師三十多年,我深深體會到以訴訟爭取法律改革的箇中困難及風險。究竟是時勢造法改,抑或是法改造時勢,恐怕一言難盡。不過總需有心、有力人士不斷嘗試,加上一點運氣(天時、地利、人和兼備),方水到渠成。
另一套電影,《星仔打官司》,片名顧名思義有官司橋段,但主要還是圍繞黎巴嫩貧民區裡,同是天涯淪落人(其他中東國家甚至遠自埃塞俄比亞的非法勞工)的辛酸慘況,主角十二歲的「星仔」歷盡滄桑,富戲劇性之餘,同時頗合情理地控訴把他帶來這世界受苦的父母(特別因又再懷孕的母親,將再次造就多宗人間慘劇)。
一邊看,一邊不停地回想似曾相識的場景,曾幾何時,香港不也是充斥著類似悲劇嗎? 立法會議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