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名導郭利斯馬基新作《心靈港灣》教人有種別樣的感動。郭氏過往最享負盛名的作品如《扑頭前失魂後》或前作《薄暮之光》都有一種質樸的黑色幽默,可是儘管結局出路如何,調子還是灰暗寂寞的。《心靈港灣》裡風格依然:簡約的鏡頭、對比鮮明的冷色調、對白跳脫的節奏,不同在於它不但把場景從「冷酷異境」芬蘭首都轉到和煦簡樸的法國港口小城(電影開首更向法國經典電影致敬),且筆觸處處溫情。
郭氏今次的目光投向當下歐洲最具爭議的非法移民。主角本是個作家,隱居到一個小港當擦鞋匠,生意慘淡,偶爾又遇上高級鞋店驅趕,然而他還是覺得這是親近大眾的高尚工作。國內非法移民營地屢遭武力驅散,此時有一家來自非洲的人蛇在港口被發現,警長慈悲,容讓小男孩逃走。隻身迷途的男孩躲在港口,偶然遇上主角。他照顧男孩免於追捕,並設法幫助他到倫敦與母親團聚,於是找來夾band老友搞慈善音樂會,籌夠偷渡費用,更有警長幫忙,就此告別。男孩迎向陽光下的大海,他的話也實現了:主角患病住院的賢妻奇蹟康復回家。雖然我們不知道那艘船會否真的把男孩帶到母親身邊,但因著那些充滿真誠的臉──主角兩口子、熱心睦鄰與老友、替他跑活的越南移民、甚至是那木無表情卻深明事理的警長,我們都情願相信光明和美好的未來。心誠則靈,一如主角那對離異老友,復合一刻,吧枱上的燈光如舞台效果般向那兩張臉照去,說有光,就有光了。
議政評理我們聽得多,庸俗的心靈雞湯也過度泛濫。公義與包容的基礎應當如此:主角看到那個躲在水裡的男孩,他看到的是一個人,於是留下食物和零錢,男孩跟上了他就照顧,送佛送到西;又或者像那警長的寬容。那告密的鄰居不會明白,他只能躲在窗後,看不到春暖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