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幾個本地電視台,但近年來,多了一家韓國電視台。不過,這個韓國台是無形的,沒有註冊的,也毋須註冊而不犯法的。這個無形的電視台近期特別活躍。為甚麼?因為香港幾家有牌照的電視台近年紛紛播出韓國劇集,有些在黃金時間裡播出,有些則在特定對象的電視頻道中播出,令我感慨萬分。
初時,人們以為這種現象只是暫時的,潮流性的,「韓風」過後就會冷下來了。誰知,「韓風」不單不寒不冷,反而愈來愈熱;文化界有「韓風」的研究,大學也有「韓風」的討論。娛樂圈更不用說了,自然帶動民間的韓風更勁。
不少人認為,這是因為韓劇的質素高,引人追看。而且,韓劇和韓國電影、歌曲和文化結合在一起,已形成一支龐大和有組織的韓國文化大軍,連奧斯卡金像獎也攻陷了。
又有人認為,韓國作品中最突出的力量,不是它們的商業元素,而是寄託其中的韓國歷史和社會特質,尤其是三大「逆權作品」──香港人熟悉的《逆機司機》、《逆權大狀》和《逆權公民》,反映了韓國的社會和民心變化。
不過,我總覺得,韓國作品更重要的是反映人性,或說探索人性。這跟美國的影視作品不同,美國作品經常著重美國的優越感,但韓國作品卻不怕挖掘韓國社會的弊病,從而反映人性的抉擇。例如《上流社會》和《上流寄生族》,探討的都是韓國人面對的切身問題。
其實,我不迷韓劇,但「韓流成風」引起我的思考──香港以前是「東方荷李活」,也出現過有口皆碑的作品,但為甚麼現在卻不能重振雄風?尤其是香港正處於大時代的轉折之中,理應可以產生有時代特色的作品,無論文字、影像、藝術也好。可惜,現實卻偏偏不能乘著這個時代的變遷,孕育出傳世之作──至少眼前未見。
當然,一些有心人正在努力。他們也不想隨俗,拍攝「看開始就知結尾」和千篇一律的電視劇,更不想拍歌功頌德的作品。我想,如果大家朝著更高的目標進發,才不會愧對眼前的香江歲月。所以,我呼籲:風雲突變生《三國》!愁雨飄搖出《紅樓》!細描時局留近影,不讓人性逐水流!